傅姓,一個源遠流長的姓氏。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傅姓家族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物,為這個姓氏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傅姓起源歷史簡介資料,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傅姓起源歷史簡介資料
1.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屬于以國名命為氏。傅邑是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的封地,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2.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傅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并以雙手勇托潰落的傅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
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到了秦漢之際,傅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云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傅姓大約有2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傅姓大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傅姓聚集地區。明朝時期,傅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傅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兩省,大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傅姓人口聚集地區,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傅說(fù yuè),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傅寬(?―公元前190年),北地人(今甘肅慶陽),漢高祖時開國功臣。被封陽陵侯,曾任漢丞相,顯赫非常。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傅寬列第九位。
傅介子(?一公元前65年),西漢北地人(今甘肅慶陽),北地傅氏開基始祖。漢昭帝時,用計斬殺樓蘭王,因功被封義陽(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陽西北)侯。
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風茂陵人(今陜西興平),著名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后被召為蘭臺今史,以文顯于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傅玄(公元217—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陽人(今陜西耀縣),著名西晉哲學家、文學家。卒后被追封為清泉侯。
傅彤(?-222)在正史中名為傅肜(róng),南陽義陽(今湖北棗陽)人。傅彤為蜀漢將軍,章武元年為中軍護衛,隨劉備伐吳。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傅彤為保護劉備而死戰吳軍,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
傅僉(?——263年),義陽(治今湖北棗陽)人,三國時蜀漢將領。
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長虞,北地泥陽人(今陜西耀縣)。傅玄之子。西晉初,任冀州刺史,后轉御史中丞、尚書左丞。明人輯有《傅中丞集》。
傅亮(公元374—426年),字季友,南朝宋國人。著名漢朝政治家。佐劉裕篡位,被封城建縣公,后廢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騎侍郎、尚書令。編著有《光世音應驗記》等。
傅琰(?—487年),字季珪,北地靈州人(今寧夏靈武)。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僑居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