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周姓的來源,你知道多少?是中國的古老姓氏之一,是具有古代皇室血統的貴族姓氏,其姓氏源流多,人口分布范圍廣泛,甚至在海外也有周姓之人。周姓給中華姓氏增添了一抹色彩,周姓的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更加得燦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姓起源和歷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周姓起源和歷史故事
一、出自姬姓
1.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今汝州慶陽古城一代)。當地人稱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周姓
2、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后來演化成周氏。
3.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圖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其后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4.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于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陜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并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兩漢時期 ,河南、山東一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年),600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后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周朝時期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于今陜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廣布于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陜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后,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一度成為巨族。
移居臺灣
周姓在臺灣主要集中在臺南、臺北兩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臺灣的。
一: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陜西眉縣以東。
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省臨汝)。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
沛國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相縣,在今安徽省濉溪縣。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省光山縣西)。
江陵郡:漢代設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
長安郡:唐置,治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一帶。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華陰郡:唐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
河東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置。治所在清陽(相當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潯陽。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吳國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
廬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置,治所在今天山東省泰安縣東南。
二:堂號
八士堂:從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移至曹縣西北45里周菜園(今屬定陶縣)。字輩為:枝興衍崇緒, 隆茂慶傳長;廣生忠厚嗣(士),永遠元正方 ;至德開宏運,達孝毓福祥 ;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保障)。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6萬戎馬犯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陜西咸陽西南]。幾日后,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適時門崗傳報,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一絲不動,并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聞將令,不聞天子令!"文帝親身來到營門,又被哨兵攔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節,讓哨兵進帳回報。亞夫驗了證件,才下令開門插進車駕。一面囑咐:"營內禁絕跑馬。"車駕和隨從騎兵只好按轡徐行。進入營門,亞夫才慢條斯理地出帳迎接,文帝慰問后,一出營門,戰士仍關上營門,嚴整如故。文帝回頭看了看,興奮地說:"這才是真將軍呀!象亞夫這樣的將軍,和他練的兵,才使仇人無縫可鉆呀!"
《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一生最愛蓮花。曾作《愛蓮說》,通篇百余字:“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眾人甚愛牡丹。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崇高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把蓮花比成君子,推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
細柳堂:源于周亞夫。
愛蓮堂:源于周敦頤。
周公:古代周公,說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歷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比較出名的是易經中提到的周公解夢。亦有把總理比作周公之說。
周勃: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時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
周亞夫:(前199-前143),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軍事家,漢族,沛縣(今江蘇沛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
周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省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雍州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