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起源和來歷?張姓氏中的群體,都是來自于源流方面很多種的,而且也是在中國中的人口方面屬大姓,每個姓氏都有它的故事,張姓家譜輩分排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姓的起源和歷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張姓的起源和歷史故事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庇謸对托兆搿匪d:“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庇缮线@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統分析字型和考證字源的字典,東漢時期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把張字解釋為“張,施弓弦也,以弓,長聲”;《辭源》曰:“凡施弓弦皆曰張,羅取鳥獸曰張?!蹦F姓?姓張,弓長張。這也是天下張姓人對張的理解。所以,“張”與弓箭有著密切的不解之緣。
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我們的祖先尚未完全擺脫蒙昧,茹毛飲血,其主要的獲取食物的方法是漁獵和采摘自然果蔬,狩獵在當時為最重要的獲取食物的手段。為了生存,先人們要殺死那些足以威脅生命的猛獸;為了食物,要獵取一些小型飛禽走獸,而當時的主要獵殺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塊。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斗也是靠棍棒和投石來進行的。
到了黃帝稱雄于姬水逐漸兼并其它小部落的時候,一種可以遠射而殺敵的工具在黃帝部落里誕生,這就是后人所稱的弓箭。弓箭的誕生,在靠投石擊敵的遠古洪荒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起著劃時代作用的發明。這種可就地取材,制作簡易,用來狩獵和戰爭的先進工具,一直被人們使用了四千多年,直到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才退出了作為殺敵工具的歷史舞臺。但至今,射箭仍是為人們非常喜歡的體育項目。可以說,弓箭的發明與火藥和現代彈的發明,都在各個歷史時期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弓箭的發明,使黃帝部落先人們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證,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和擴充地盤的能力。被尊為中華五帝之首的黃帝,正是靠著這種可以遠射而制敵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戰炎帝,誅蚩尤,殺刑天,從而確立了天下諸部落聯盟盟主的地位。
這個發明了弓箭的先哲叫“揮”,是黃帝的第五子。他是黃帝的第三妃彤魚氏所生。據說黃帝的這個兒子,自幼聰穎,喜歡研究天象和自然規律。一次,揮在夜觀天象時,有一顆流星自弧矢九星間飛速劃過,令揮頓悟。他詳細地研究了弧矢九星的排列,然后折枝仿形彎條成弓,削竹木為矢,制皮為弦,研制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弓箭?;∈感?,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睋]看到了“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于“張”字實在也是處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后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于長,最后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種,如夸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于《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焙≡谧ⅰ顿Y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后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后,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于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后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后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兇,開創了一個歌舞升平的盛世。
1、張儀
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
2、張良
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