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學者認為,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關于圖騰,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在先秦文獻中沒有姓氏之別的規定,姓氏之別是后世才創有的的理論。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姓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中國是第一個擁有姓氏的國家,擁有姓氏的歷史超過了 5000 年。在其他國家,直到公元 1000 年以后才有姓氏,比如英國的姓氏出現在十七世紀,而日本則在 1875 年出現。首先,中國是少數幾個最先擁有姓氏的國家之一,時至今日中國依然約有超過 3500 個姓氏; 其次,中國人口眾多,這也意味著中國人的姓氏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最后,從中國歷史的特殊性來看,與歐洲社會依靠城市作為主要經濟活動單位不同,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依靠宗族作為主要的經濟社會交往平臺,這也意味著擁有共同姓氏和祖先的人們居住在一起,由此保證中國姓氏群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最早的姓氏:姬、姜、媯、姒。
中國最早的姓無從考究。況且上古時期姓氏觀念不是很明確,有可能部落稱號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在姓氏出現之前,人們用什么來標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國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說: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這里的“名字”,其實就是“姓”。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后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姓
中國是第一個擁有姓氏的國家,擁有姓氏的歷史超過了5000年。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族的名稱或部族首領的名字。姓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39] 在先秦文獻中沒有姓氏之別的規定,姓氏之別是后世才有的理論。以前有人往往既有姓又有氏,一個姓往往有多個派生姓氏,如姬姓的派生姓氏就有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所以氏的數量實際遠遠大于姓的數量。
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復姓相對。
如: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
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復姓
復姓(fù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復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于少數民族改姓。
《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分別為: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里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1、黑龍江省
王、張、李、劉、趙、
孫、楊、陳、于、徐
2、吉林省
王、李、張、劉、趙、
孫、楊、陳、于、高
3、遼寧省
王、李、張、劉、趙、
孫、楊、陳、于、高
4、山東省
王、張、李、劉、孫、
趙、楊、陳、徐、馬
5、河北省
張、王、李、劉、趙、
楊、高、陳、馬、郭
6、河南省
王、張、李、劉、楊、
趙、陳、郭、孫、馬
7、山西省
王、張、李、劉、趙、
郭、楊、陳、武、高
8、陜西省
張、王、李、趙、劉、
馬、楊、陳、吳、郭
9、甘肅省
王、張、李、劉、楊、
馬、陳、趙、魏、周
10、青海省
李、張、王、劉、趙、
楊、陳、馬、郭、吳
11、湖北省
李、劉、張、陳、楊、
胡、黃、王、徐、周
12、安徽省
王、張、李、陳、劉、
楊、吳、周、徐、孫
13、江蘇省
王、張、陳、李、徐、
周、朱、劉、吳、楊
14、浙江省
陳、王、林、張、李、
葉、鄭、吳、徐、劉
15、福建省
陳、林、黃、張、吳、
李、王、鄭、劉、楊
16、江西省
劉、李、陳、張、黃、
王、吳、周、胡、徐
17、湖南省
李、劉、陳、張、王、
周、黃、楊、唐、羅
18、貴州省
王、李、陳、張、楊、
劉、周、羅、吳、黃
19、四川省
李、張、王、劉、陳、
楊、周、黃、羅、吳
20、云南省
李、張、楊、王、陳、
劉、趙、馬、周、朱
21、廣東省
陳、李、黃、張、梁、
林、劉、吳、羅、楊
22、海南省
陳、王、李、吳、符、
林、黃、張、周、鄭
23、新疆
王、張、李、劉、楊、
徐、吳、朱、郭、黃
24、內蒙古
王、張、李、劉、趙、
楊、郭、孫、高、陳
25、寧夏
王、張、李、劉、楊、
陳、趙、吳、馬、孫
26、廣西
黃、李、梁、韋、陳、
陸、楊、劉、盧、張
27、重慶市
李、張、陳、劉、王、
楊、周、黃、羅、唐
28、上海市
張、王、陳、李、朱、
徐、周、沈、吳、陸
29、天津市
王、張、李、劉、楊、
趙、陳、孫、高、馬
30、北京市
王、張、李、劉、趙、
楊、陳、孫、高、馬
31、臺灣省
陳、林、黃、張、李、
王、吳、劉、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