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家族血緣關系的標注和符號,每個姓氏都有獨特的起源與發展,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印記,都經歷了滄海桑田。今天小編整理了江西姓氏排名一覽(最新版)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江西姓氏排名一覽(最新版)

01
劉姓約281萬人
02
李姓約236萬人
03
陳姓約205萬人
04
張姓約193萬人
05
黃姓約183萬人
06
王姓約180萬人
07
吳姓約135萬人
08
周姓約118萬人
綜合指數:75.5
09
胡姓約109萬人
10
徐姓約104萬人
從七普的人口來看,黃姓為183萬,王姓則是180萬,優勢有3萬。徐姓入圍。徐姓在七普時,在江西省一共104萬,位居江西前十。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省的常住人口4518.86萬,500人以上的姓有408個,人口達到了4508.7萬,占總人口的99.77%。
我省排在前十位的姓氏人口總數為1743.44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8.58%。
1、劉
劉姓在漢朝之前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集中在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后來漢朝進行了分封制,把皇親國戚都分封在了外地,劉姓開始進入到江西省一帶。從此以后,劉氏家族便在四周發展開來,逐漸成為我省第一大姓。如今,江西劉姓最多的是在吉安市,其中安福縣在歷史上有一半的人都姓劉,因此安福縣被人們稱為“劉半縣”。江西不僅劉姓最多,還產生過不少名門望族,以新喻墨莊劉氏、安成劉氏、永新劉氏為代表。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劉姓共有281.3萬人口,占我省總人口的6.23%。也就是說每16個人里面,就有一個人姓劉,遠高于全國5.38%的比例,穩居江西第一大姓。江西劉姓人口主要居住在贛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萍鄉等地,其劉姓人口達到了228.59萬,占全省劉姓總人口的81.26%。其中贛州、吉安劉姓人口分別達到了84.2萬、48.28萬,占其總人口分別高達9.39%和10.8%,是全省劉姓人口最多的兩個市。在贛州市18個縣(市、區)中有11個劉姓人口排第一位,在吉安市13個縣(市、區)中有10個劉姓人口排第一。有14個縣市區的劉姓人口超過了5萬,其中于都最多達到了10.19萬人,占其總人口的10.20%。每10個人中就有1個姓劉的。章貢區以9.73萬人次之。
2、李
江西的李氏主要來源于唐朝末年“安史之亂”和北宋“靖康之亂”時期,由于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中原大量人口由北往南遷移,逐漸在江西形成望族,據史料記載,進入江西最早的當屬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李姓在江西的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集中聚居點,如吉安市盤谷鄉現有人口3萬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萬有余,此外,地處贛江支流錦江河延的新坊村,280余戶,1000多人口,全部為李姓,南昌市進賢縣、新建縣也有這樣的類似村莊。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235.55萬李姓人口,占全省總人的5.21%,約20個人里面就有一個姓李的人,僅次于劉姓。李姓在我省非常常見,分布區域較廣,從人口比例來看,主要分布在南昌、贛州、上饒、吉安、撫州等地,這些地方的李姓人口達到了158.14萬,占全省李姓人口的67.14%。南昌市是唯一一個李姓人口排第一的市,其李姓人口為44.54萬,占全市人口的5.52%。青山湖區、南昌縣、渝水區、寧都縣、豐城市、余干縣、鄱陽縣的李姓人口均超過了5萬,其中南昌縣最多,達到了8.81萬,占該縣總人口的6.07%。
3、陳
陳姓本起源于北方,受姓有3100多年的歷史,后由于戰亂遷移至南方,有一支在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鄉義門陳村建莊立業、落地生根,然后開枝散葉。在這肥沃神奇的贛鄱大地上,義門陳氏族人聚族同處332年之久,跨越了唐宋兩朝,創下了15代同居共活,義聚3900余口的世界人文奇跡和家族奇觀,是古代社會的家族典范,居全國家庭之首。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后來奉旨分莊,分析為大小291莊,依派拈鬮分遷各路、州、鎮之莊。這291莊新的封建家庭組織,遍布全國各地。此后,從德安義門分析出去的陳氏,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也就留下了“天下陳姓出義門”的傳說。江西陳姓多出自義門陳氏。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陳姓共有204.62萬人口,占江西全省總人口的4.53%。人口比較分散,主要居住在贛州、宜春、南昌、九江、上饒等地,這5個市的陳姓人口均超過了20萬人,其中贛州市有48.69萬人。5市總共有陳姓147.59萬人,占全省陳姓人口的72.13%。全省100個縣市區中有21個陳姓人口超過了3萬人,其中南昌縣最多,有5.4萬人,高安市次之,有5.2萬人。
4、張
張姓源自黃帝姬姓,起源是在中原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侵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開始大批進入江西。在更早的漢朝時期,就有張姓入贛。張道陵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后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云錦山。云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并筑壇煉丹,傳說三年后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張道陵的子孫定居龍虎山,世傳其業。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張姓人口為192.71萬,占全省總人口的4.26%,是我省第四大姓。張姓人口主要居住在贛州、上饒、九江、南昌4市,這4市張姓人口達到了116.83萬,占全省張姓人口的60.62%。是上饒市、九江市第一大姓,分別有35.26萬人(占其總人口5.43%)、23.44萬人(占其總人口5.10%)。全省有16個縣市區超過了3萬人,其中余干縣、鄱陽縣張姓人口最多,分別達到了7.89萬人、7.05萬人。
5、黃
黃姓源自于嬴姓,距今1800多年前,就有黃氏族人活躍在南昌這塊寶地上。公元164年,黃氏祖先傾慕徐孺子賢德高風,偕同不少鄉紳一起帶著家人來到南昌,落腳在洗馬池,這也是有記載以來最早來到南昌的黃姓族人,其后代遷移散布于江西廬陵(今吉安、撫州、宜春地區)、豐城及信州(今上饒地區)等地。入贛黃氏絕大多數都由南昌杏花村中轉。據豐城家譜記載,距今1200多年前,金華始祖黃保義長子黃縈由金華遷豫章洗馬池杏花村居住,成為杏花村始祖。此后,遷徙至贛的黃氏宗親多先來到杏花村,再遷入江西各地或外地開基創業。江西黃氏有10余支宗派,其中主要有分寧、豐城、盱江、南豐雙井、安義羅田、沙港和信州7大宗派,絕大多數都是江夏黃的后代。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黃姓人口183.04萬,占全省總人口的4.05%,是我省第五大姓。主要分布于贛州、宜春、撫州、上饒、南昌、九江等地。這6市有黃姓人口145.96萬,占全省黃姓人口的79.74%,黃姓是撫州市、新余市第一大姓,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54%、6.61%,遠高于全省平均數。分宜、上猶、定南、上高、臨川、黎川、南豐、宜黃、資溪等9個縣區黃姓為第一大姓。全省100個縣市區中,黃姓人口最多的是臨川區,有6.99萬人,南昌縣4.82萬人次之。
6、王
王姓是中國的第二大姓,起源于姬姓、子姓、媯姓。人數眾多,遍布全國。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到了西晉末年才開始逐步遷往江南諸省,早在公元618年以前,王氏就進入了江西省的南昌、新建、豐城、宜春、瑞昌、都昌、廣豐、上饒等地。1368年明代以后,又有王家人進入高安、萍鄉、萬載、九江、貴溪、橫峰、寧都、尋烏等20個縣市,據《江西通志稿》不完全統計,截至清末,王姓氏族先后遷入了江西省66個以上縣市。江西王姓來源廣泛,但從總的來說,莫過于太原王、瑯琊王、三槐王、開閩王四大支流,這其中又以太原王和瑯琊王的后裔為最多。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王姓人口179.97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98%,是江西第六大姓,景德鎮第一大姓(10.01萬人,占總人口的6.18%)。有129.49萬王姓人口分居在贛州、上饒、吉安、南昌、九江等地,占全省王姓人口的71.95%。為珠山區、浮梁縣、樂平市、德安縣、共青城市、銅鼓縣、金溪縣、鄱陽縣、德興市等9縣市區的第一大姓。從人口數量來看,以鄱陽縣居首,王姓人口達到了7.47萬,樂平市次之,為5.59萬人。
7、吳
吳姓起源于5000年前的炎帝姜姓,唐宋以來,北方吳姓大批南遷,到宋明時期,江南吳姓進入鼎盛時期,江西的吳姓,也得到空前的發展。據《江西通志稿·氏族略》記載,到近代,江西地區除寧都、吉水二縣吳姓是三等小姓和黎川、安義、德安、彭澤、瑞昌、尋鄔、瑞金、清江、萬安、遂川、蓮花、寧岡等12縣吳姓是中等姓外,在其他53個縣市,吳姓都是當地的大姓巨族。其中最著名的宗族有鄱陽吳氏、貴溪吳氏、臨川吳氏、南豐吳氏、樂平吳氏、分寧吳氏、永豐吳氏、安仁吳氏、南昌吳氏、崇仁吳氏、高安吳氏等支。鄱陽吳氏是江西吳氏中最古老的一支,它以吳王夫差為始祖,與延陵吳氏同源不同宗。這一支吳氏,傳到北宋時期,開始興盛。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吳姓人口134.9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99%,是江西的第七大姓,鷹潭市第一大姓(7.3萬人,占總人口的6.32%)。從設區市一級來看,吳姓在我省分布比較分散,主要居住在上饒、撫州、九江、鷹潭等市,這4個設區市有吳姓人口69.36萬,占全省吳姓人口的51.41%。但在贛州、吉安、宜春、新余4市吳姓未能進入前十位。從縣一級來看,吳姓為進賢縣、南城縣、余江區3個縣區的第一大姓。吳姓在鄱陽縣、余干縣雖然排不上第一,卻是全省吳姓人口最多的縣,分別有7.21萬人和5.67萬人。
8、周
周姓起源于周平王次子姬烈,秦朝統一全國后,其后裔姬成的兒子改姬為周,姓名為周邕,為防秦兵追殺,由南陽府徒遷寧陽縣定居,也有遷往湖北黃岡、四川永安、安徽鳳陽等地,經過700余年的繁衍出了第94代孫周寬擾身為唐朝崇文殿校書郎,后升襄陽刺史,在唐朝天寶年間,為避安祿山之亂,舉族大遷江西鄱陽、安仁、吉安等地定居,從此以江西為搖籃,開拓疆土,發展基業,扎根江西,繁衍生息,向周邊擴散,這就是江西周姓的來源,所以我國南方周姓大多數為周平王次子姬烈的后裔。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時,也有周姓舉族南遷,進入江西。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周姓人口117.57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60%,是江西第八大姓,主要分布在上饒、撫州、吉安、九江、宜春、南昌等地,這6市共有周姓人口93.99萬人,占全省周姓人口的79.94%。未能進入南昌市、景德鎮市、贛州市的前十大姓。周姓人口在湖口縣、廣豐區位列第一,分別占其總人口的7.82%和7.80%。修水縣、吉水縣、袁州區、豐城市、臨川區、廣豐區、廣信區等縣區的周姓人口較為集中,均超過了3萬人,其中廣豐區6.05萬人、臨川區5.88萬人。
9、胡
胡姓起源于媯姓。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多支胡姓先后從中原渡江南下,遷移至江西,經過千余年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十四支望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華林胡氏,華林胡氏是發源于江西奉新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其族裔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新余市、吉安等地市,在江西其他各地也有較大分布。其次是安定胡氏,主要分布在撫州市、南昌市的進賢縣等地,三是清華胡氏主要分布在上饒市、景德鎮市等地。四是明經胡氏,主要分布在上饒市、景德鎮市等地。五是撫州大塘胡氏,主要分布在臨川、豐城等地。六是廬陵胡氏,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市、贛州市等地。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胡姓人口109.4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42%,是江西第九大姓。主要分布在青山湖區、新建區、南昌縣、進賢縣、樂平市、修水縣、渝水區、高安市、臨川區、余干縣、鄱陽縣等地,占全省胡姓人口的40.12%,這11個縣市區的胡姓人口均超過了2萬人。其中南昌縣最多,達到了6.66萬人,其次是青山湖區有5.43萬人。
10、徐
徐姓起源于嬴姓,始祖為夏朝徐若木。徐稚,字孺子,出生于公元97年,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徐孺子死后,其后裔稱為“南州高士徐氏”,尊他為一世祖,漢朝末年時,徐孺子已經是名聲在外了,徐氏也逐漸以江西為中心,進一步向南方傳播,江西也由此成為南方徐姓的集散地了。其一是以徐孺子的第40世裔孫南唐徐韜為祖的,徐韜后來從南昌遷至浙江了,之后又返遷江西,如今江西北部的大部分,包括南昌、臨川、進賢、豐城、崇仁、萬年、樂平以及鄱陽的大部分,都是徐韜的后代,其二為新建、余干支,由唐末徐溫衍生,徐溫生延休,延休生鉉公和鍇公,鉉公成為新建的始祖,鍇公則被尊為余干縣徐姓祖先。這支后來還遷移到了江蘇,成就了西山徐氏,徐霞客即為這支。目前,新建、余干支大概有10來萬徐姓。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省共有徐姓人口104.32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31%,是江西第十大姓。徐姓主要集中在上饒、九江、撫州3地,這3市的徐姓人口有49.84萬人,占全省徐姓人口的47.78%,尤其市上饒市有近28萬徐姓人口。青山湖區、新建區、南昌縣、進賢縣、樂平市、瑞昌市、貴溪市、豐城市、臨川區、信州區、廣豐區、廣信區、余干縣、鄱陽縣等地,徐姓人口超過2萬,其中豐城市最多,有5.81萬人,其次是鄱陽縣有5.09萬人。
我省前十位姓氏人口均超過了100萬,其中劉、李、陳則超過了200萬,另外楊姓也有100余萬人口。人口在50至99萬的姓氏有曾、羅、鐘、謝、朱、熊、蕭、彭、余、鄧、郭、何12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