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姓氏都有悠久的歷史,你想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由來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施姓和張姓的來源詳解”,歡迎閱讀與借鑒!

一、姓氏來源
1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后,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2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二、郡望堂號 后漢置吳興郡,現在浙江省湖州市。
三、歷代名人
施世瑛——字玉華,唐朝安吉人。勇斷有才能。隋未天下動亂,世瑛率宗族鄉鄰子弟,聚糧自守,保衛安寧。后聞高祖起兵,世瑛又率眾歸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耐庵——名子安。元末明初錢塘人(一說蘇州人)。編著有《志馀》、《水滸傳》等,《水滸傳》,寫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義的事。在民間流行,影響很大。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施復亮——原名施存統。浙江金華人。 參加“五·四”運動、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歷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上海大學教授、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并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1929年后,從事譯著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的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解放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勞動部副部長。
施氏祠堂對聯資料:
施(Shī)姓出自姬姓,黃帝后裔,以祖字為氏。得姓始祖:施父。春秋時國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曹國國君將不久于人世,果驗。施姓是臺灣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蘇杭推望族;
閩浙出文才。
——施姓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際,江浙閩一帶的施姓擁有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中舉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
論五經詔拜仇博士;
拓臺島功封靖海侯。
——上聯典指西漢今文易學“施氏學”的開創者施仇。他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專治群經的學者,曾經與諸儒雜論五經的同異于石渠閣,雄辯滔滔,一時名聲大噪,詔拜仇博士。下聯典指清康熙水師提督臺灣省的開拓者,施瑯,字尊侯,晉江人。因功封靖海侯。
博聞巨筆,名著非惟《水滸傳》;
嗜古雄才,洪文豈止《攬云集》。
——上聯典指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曾出仕錢塘,以不合當道權貴,棄官歸里,閉門著述。有《水滸》、《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傳世。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施清,篤學嗜古,詩文樸厚,時稱雄才,著有《攬云集》、《十三經同解》等。
附:
臨江推望族;
濮水重清門。
——此聯采用臺灣省臺南市施氏大宗祠臨濮堂聯。聯首嵌“臨濮”。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此聯出自施耐庵《水滸傳》中聯語。
忠心扶社稷;
義氣助家邦。
——此聯出自施耐庵《水滸傳》中聯語。
氣挾風雷無匹敵;
志垂日月有光芒。
——此聯出自施耐庵《水滸傳》中聯語。
樹立本根,根深方知道山葉茂;
德涌淵源,源遠乃見潯海流長。
——此聯為福建省云霄縣陳岱鎮施氏家廟樹德堂聯。
一、張姓來源
1、出自黃帝之后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二、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后,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四、張姓名人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圣。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于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氏祠堂對聯資料:
張(Zhāng)姓出自黃帝之后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弓。于是黃帝封揮為專門制造弓的官叫“弓正”,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零八。在臺灣排名第四。
弓力千鈞,氣挾風雷無匹敵;
長空萬里,志垂日月有光芒。
——此聯為鶴頂格析“張”姓拆字聯。
清河世澤傳名遠;
鯤島家聲播惠長。
——清河,張氏郡望。“鯤島”,指臺灣省,因臺灣有七鯤身海口。
公藝圖傳百忍;
九齡鑒著千秋。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時,路過他家,問他是如何理家的,他書寫一百個“忍”字進呈,受到高宗肯定和賞賜。下聯典指唐朝宰相·張九齡,字子壽。唐玄宗諭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得姓自軒轅,位列八仙,絲綢一路,道陵“五斗”,鑒錄千秋,醫圣億尊,猶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弓正,功高四相,天地二儀,東武《三圖》,字書百忍,布衣十策,依然文獻宗支。
——全聯概括了張姓自揮公始,包含張良、張飛、張九齡、張道陵、張公藝、張騫、張衡、張仲景、張擇端 (北宋畫家,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張齊賢(北宋人,他以布衣身份上奏十策。)等幾位顯宗列祖的豐功偉業,碩德懿行。
附:
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
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
——佚名撰廣東省豐順縣建橋圍張氏宗祠“榮封第”堂聯。
雄猛讓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
精英傳萬世,唐曾顯姓宋留名。
——此聯為張飛廟聯。上聯“文握管”指張飛善書法。下聯“唐曾顯姓”,謂唐張巡與張飛同姓。“宋留名”,指岳飛與張飛同名。
千秋鑒、百忍箴,常留古訓;
萬選錢、兩京賦,當讀遺書。
——佚名撰張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唐代張九齡、張公藝。下聯典指張鷟、張衡。萬選錢”,即青錢萬選,比喻文辭出眾。張鷟的文辭如青銅錢,當時人稱“青錢學士”。張衡作品有《二京賦》、《歸田賦》、《四愁詩》等。
報國精忠,赫赫英靈光俎豆;
傳家至孝,綿綿世德衍蒸嘗。
——佚名撰浙江省天臺縣民主路張氏宗祠聯。祠祀民族英雄張世杰。
奉祖先祀典而存敬;
為藝術馳驅以達真。
——佚名撰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石碧村張氏家廟下廳舞臺柱聯。
一林松月多詩興;
千里云煙入畫圖。
——清代詞畫家張子祥撰書聯。
將軍更解神讖字;
太史合書大有年。
——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詩成擲筆仰天笑;
酒醋拔劍斫地歌。
——現代國畫家張大千自題聯。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宋代詩人張耒詩句聯。
揀茶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書。
——清代書法家、詩人張廷濟自題聯。
落日平原縱馬;
秋風古道題詩。
——現代國畫家張大千1981年撰書聯。
梧雨鳳苞潤;
松風鶴韻高。
——清代詩人張問陶自題聯。
泉源在庭戶;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陜西省留壩廟紫柏山張良廟聯。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為先。
——佚名撰唐代鄆州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