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主要由五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那么姓孫的全全國有多少人口數量?今天小編整理了姓孫的有多少人口數量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姓孫的有多少人口數量
孫姓約有1900萬人,姓氏排名全國第12位。 孫姓的人口已達約兩千二百十五萬三千余,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38%左右。
在宋版傳統《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睂O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后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殺后,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后,陳完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并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和姚姓孫氏得始祖。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田完后代田無宇有二子,分別為田恒、田書,其中田書由于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而孫武則為田書之孫。孫姓的部分得姓始祖還有孫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孫姓的祖籍:河南濮陽、山東博興。
在春秋時期,河南濮陽孫姓后代遷到汲郡,使汲郡成為孫姓繁衍的重要支源。同一時期,山東博興的孫姓后代因齊國內亂遷至浙江一帶。秦漢時期,孫姓族人規模進一步擴展;南北朝時期,政局發生動蕩,孫姓大舉南遷,使孫姓在南方分布廣泛,在隋唐時期,孫姓的遷徙仍是以南方為主,唐代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孫姓人參與,宋元時期因蒙古軍隊南下,讓孫姓族人遷到福建、廣東兩地居住,明清時期,福建孫姓遷到廣東紫金,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即為此支后裔。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及子孫,悉本義芳。
仰繹斯旨,更加推詳;曰諸裔孫,聽我馴章。
讀書為重,次則家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淵,六行皆葴。
禮義廉恥,四維畢章;處于家也,可碑可坊。
仕于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
飴羞宗祖,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類相戕;不念同愾,偏論異鄉。
手足干戈,我心憂傷;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劂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