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生活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因為中華姓氏,的由來是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關于百家姓,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昌姓和馬姓的來源詳解”,歡迎閱讀與借鑒!

昌姓的來源
一、昌姓傳說起源
1、系出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黃帝娶妻嫘祖, (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見《風俗通》.
2、源于任姓。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繯、依,昌氏是任氏的后代,子孫沿襲至今。
3、黃帝臣昌寓,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昌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東海郡,有二處:一處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于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雙芝堂: 湖北仙桃、潛江堂號。來歷:“永公者,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后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 江西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 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 湖南桃江 .益陽,湖北江夏等地.
三、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斷添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有東昌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鄉縣荷堯鎮青云村嚴鷹山(古稱茂田)
4、江西省萬安縣枧頭鄉南洲大隊富田村小組,有五六十戶昌氏人家。約300人。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新安坪高東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歐里鎮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是當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龍華山辦事處昌家灣村等地有始祖友諒公支下數千人。
8、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 獅子腦、牛頭山都有昌氏人家群居。
9、湖北省孝昌縣有始祖萬隆公支下世系數十人。
10 湖南省桃江縣花果山鄉有昌氏群居。
11 廣西桂平市金田有昌氏族人約1500人。
12.陜西省漢中市城古縣沙河營鎮西灣村現有昌姓108人.(昌國正提供)
五、歷史名人
1.昌 意: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後代以昌為姓.
2.昌 仆: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紀》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見《河圖》。
3.昌 容: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4.昌義之:(?-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從蕭衍(武帝)起兵,每戰必捷。梁武帝天魏大戰,義之率軍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鐘離,拒魏軍數十萬。及梁授軍至,大破魏軍。率輕監初,遷北徐州刺史,鎮鐘離。四年,梁兵追至洛口而還。以功進號軍師將軍,遷南兗州刺史。不知書,性寬厚,為將能得人死力。官終護軍將軍。卒謚烈.
5.昌 豨:三國魏徐州太守。“曹cao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見<后出師表>。案胡三省通鑒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謂昌霸即昌豨,良確。
6.昌 永: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朝廷嘉其節,補進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累遷太常寺丞。(涇縣在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流域。特產“宣紙”。)
7.昌元慶:諱少九郎。嘉定(公元1208)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大元兵變,僉百長保障鄉里,人稱為安民公,屋後建百長亭,亭前起鄉社書院,文文山先生為記,后遭國難,帥宗族四十余人,叢義兵,護宋駕,奔福廣,宋亡,遂死於海。
8.昌應會: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
9.昌文貴: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死。韓成子觀至都督,別有傳。 越四日,辛卯,復大戰,副元帥昌文貴、左元帥李信、王勝、劉義死。《明史》
昌氏祠堂對聯資料:
昌(Chāng)姓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得姓始祖:昌意。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是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源起軒轅,系承昌意;
堂揚茂蔭,望出汝南。
——全聯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王女疏財為百姓;
狀元守義保京城。
——上聯典出漢代女道昌容,自稱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常資助孤寡貧病的百姓。下聯典指南宋涇縣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間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被朝廷補為進義校尉,官至太常寺丞。
百卷經書逢詔選;
三千勇士護金城。
——上聯典指明代高僧昌海,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下聯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任徐州刺史,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封為護軍將軍。
附:
系傳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聯。
汝南發秀;
帝胄增華。
——佚名撰昌姓宗祠聯。
景仆德遠;
義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聯。上聯典出顓頊之母昌仆。《帝王世紀》作昌仆,《路史》作昌嫫。亦謂之子樞。下聯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后,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后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于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后亦為馬氏。金元以后,為回族大姓。
二、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100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陜西咸陽。馬興后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后進武安軍節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后裔駟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后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陽,其嗣后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馬氏祠堂對聯資料:
馬(Mǎ)姓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后,以祖上爵號為氏。得姓始祖:趙奢。春秋·趙國公子,以善于用兵而著稱。因抗擊秦軍大獲全勝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今河北邯鄲),稱為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孫以“馬服”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稱為馬姓。馬姓歷史上名人遍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馬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九大姓,在臺灣排名第六十二位。
銅柱堂寶善堂駟德堂諸支挺秀;
扶風郡臨安郡華陰郡各郡爭芳。
——全聯典指馬姓的名郡和名堂。
龍虎凌煙出谷;
鳳凰假羽沖霄。
——上聯典出唐·北平郡王馬燧,因屢立戰功,圖形繪于凌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魁杰啊!”下聯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夫人賣餅得夫婿;
皇后含飴弄子孫。
——上聯典出唐初大臣馬周。曾聽善相術的袁天綱說:“京城里有個賣餅的女人,以后當有大富貴。”后來果然應驗。下聯典出東漢明帝皇后馬后,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后宮,從不因私干涉朝政。
高堂設教,絳帳授徒;
云臺列像,銅柱標功。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授生徒。下聯典指東漢·馬武、馬援。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其圖形繪于云臺閣;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
元曲大家名致遠;
科班一幟藝連良。
——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下聯嵌入當代京劇藝術家馬連良。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于葉春善、蔡榮桂、等。10歲登臺,演出《定軍山》等劇。出科后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習,并吸收余(叔巖)派藝術之長,經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一幟、風格卓異的馬派藝術。
附:
宜城五兄弟;
元曲四大家。
——佚名撰馬姓宗祠對聯。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
骨氣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顛。
——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
烏威圣德,萬古流芳英烈將;
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
——此聯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
銅柱今猶未倒,愿吾宗后裔繼承,再鎮邊疆傳祖跡;
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立,重披古典講儒經。
——此聯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全聯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