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姓氏的最初作用是早期的部族為了形成區分意識,所以姓和氏就產生了,關于姓氏,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舒姓和屈姓的來源資料”,歡迎閱讀與借鑒!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春秋時,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時所建封國,號稱"群舒"。群舒先被徐國所滅,后又復國,襄公二十一年,又滅于楚。群舒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舒姓。
2、出自任姓,相傳是黃帝的后代。
二、郡望堂號
【堂號】 "閬風堂":宋朝時,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滅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讀書于閬風臺,著有《閬風集》200余卷。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相當于現在陜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巨鹿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于現在河北省平鄉至晉縣一帶。
三、歷史名人
舒 清:明代工部主事。曾創立"遞減法",大大減輕百姓負擔。又上疏諫朝廷對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愛戴,是當時有名的"廉吏"。
舒繡文:現代戲劇、電影女表演藝術家。參加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戰后參加拍攝了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她演出的影片還有《民族生存》、《熱血忠魂》、《新舊上海》、《野火春風》、《李時珍》等20多部。演出的話劇有《原野》、《雷雨》、《復活》、《虎符》、《紅旗瓢瓢》等。
舒 璘:宋代宜州通判。乾道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
舒 邵:東漢名士。曾為好友伯膺復仇殺人,事發后,為弟兄爭死,被譽為義士。
唐代有詩人舒元輿,明代有狀元舒芬,清代有武英殿大學士舒赫德、正白旗漢軍副都統舒明安。
舒(Shū)姓出自偃姓,乃皋陶之,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皋陶。(一作咎繇)東夷部族首領之一。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以正直著稱。禹繼舜位后,繼續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并將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春秋時,舒國被楚國所滅,子孫為了不忘故國,遂以國名為氏。
名字相承巨鹿郡;
高楣共仰紫陽堂。
——全聯典出舒姓的郡望和堂號。
侍郎嘗作《玉筋志》;
進士精編《文靖集》。
——上聯典指唐·宰相舒元輿:有《玉筋篆志》。嘗作《牡丹賦》,時稱其工。下聯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乾道進士,為徽州教授,時稱“第一教官”。有《舒文靖集》。
宰相作牡丹佳賦;
狀元吟杏苑春風。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舒元輿的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狀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進士第一,授編修。
牡丹歌女音容在;
戲劇大師名氣高。
——上聯典指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舒繡文。1931年參加中國第一部蠟盤錄音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配音工作,參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的拍攝。下聯典指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舒慶春:筆名老舍。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附:
策籌文武;
學受紫陽。
——佚名撰舒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舒卞豪。下聯典指宋·舒璘。
報國文章尊李杜;
攘夷大義著春秋。
——此聯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語言大師老舍自題聯。
付出九牛二虎力;
不作七拚八湊文。
——此聯為老舍(舒慶春)自題聯。
吟杏苑春風,名榮先代;
作牡丹佳賦,才冠唐朝。
——佚名撰舒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明代狀元舒芬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舒元輿的事典。
一、來源有三
1、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后子孫亦稱屈氏。
二、郡望堂號
【堂號】 "三閭堂"、"汨羅堂":都是根據屈原命名的。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后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郡望】 《郡望百家姓》載:屈氏望出臨海郡(或臨淮郡)。 《姓氏考略》 載:屈氏望出臨海河南。
臨海郡:三國吳時將會稽郡分置。相當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相當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三、歷史名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創作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流傳千古。他因遭奸臣誣害,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國將陷于秦國鐵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后來,人們就定這一天為端午節,作為人民記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傳統節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學家。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著有《翁山詩文集》等書。清初,他得著作被列為禁書。他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為嶺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后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后,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敬重。
屈突蓋:為屈突通之弟。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之譽。
屈(Qū)姓以封地命姓,出于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在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歸),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
敖瑕綿世澤;
臨海振家聲。
——全聯典出談姓的源流和郡望。
湘水懷忠作賦;
翁山削發為僧。
——上聯典指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后人輯有《屈原賦》二十五篇。下聯典指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字翁山、廣東番禺人。清兵入廣州,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后削發為僧。著有《翁山詩外、文外》等。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家”。
二屈無私傳美德;
一師申義促聯盟。
——上聯典指“二屈”典指唐代名吏屈突通、屈突蓋兄弟二人。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后,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突通之弟突蓋,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的美譽。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屈完的事典。齊桓公伐楚,成王使屈完如師。完乘對桓公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者以力,楚國方城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因與諸侯盟。
附:
望崦嵫而勿迫;
恐鳾鴂之先鳴。
——此聯為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離騷》中聯句。魯迅曾書此集句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上聯大意是讓太陽神羲和停車,不使很快迫近落日之山;下聯大意是要及時作為,莫待鵑啼花謝,青春空逝。
階高辭遠,同風雅并體;
行廉志潔,與日月同光。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理主席董必武撰書湖南省汩羅縣玉筍山屈子(原)祠聯。屈子祠始建于漢代。
撫巡以仁,軍士皆優挾纊;
會盟申義,楚子獨使如師。
——佚名撰屈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屈巫臣的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屈完的事典。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提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此聯為湖南省汩羅縣玉筍山屈子(原)祠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