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姓氏傳承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每個姓氏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故事,大家想要了解嗎?關于百家姓的姓氏來源,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高姓和夏姓的來源資料”,歡迎閱讀與借鑒!

高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 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后為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后改高氏。十六國時,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后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二、遷徙分布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高歡在北魏時曾在今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白靈淖鄉補卜代村,舊時為古懷朔鎮),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后,其子高洋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后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后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于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后的始祖。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云南),后成為白蠻大姓。宋紹圣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于圣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后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云南土司。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后置郡。以漁水之陽得名。高隱、高瞻之后。
廣陵郡:漢時置。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曾孫高悝之后。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后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高瞻之后。
【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詞海》:愚,純樸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高姓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等
四、古代歷史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筑,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筑,荊軻和歌。后因在筑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 《云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
高(Gāo)姓出自姜姓。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稱為公子高。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后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并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過北齊、燕、荊南政權。高姓是當今姓氏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在臺灣排名第二十九。
渤海堂雙玉堂報本堂諸支挺秀;
漁陽郡河南郡遼東郡各郡爭芳。
——全聯典出高姓的郡望和堂號。
孝子三年泣血;
郡王八戰銘功。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高柴,孔子的弟子,性情仁愛,對父母孝敬,為雙親執喪禮,泣血三年。下聯說唐代南平郡王高崇文,治軍有名。驅吐蕃犯兵有功,封渤海郡王。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閥反亂,他率兵討伐,在鹿頭山八戰八勝,活捉劉癖。
旗人續寫紅樓夢;
達夫行歌邊塞詩;
——上聯典指清代文學家高鶚,漢軍鑲旗人。續《紅樓夢》后四十回,讓寶、黛愛情故事終以悲劇結局,使曹書成為首尾完整的文學巨著。有《蘭墅詩鈔》。下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字達夫,官至西川節度使,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兵士生活之“邊塞詩”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
皇后臨朝女中堯舜;
攀龍講學院內程朱。
——上聯典指宋英宗高皇后,臨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稱為“女中堯舜”。下聯典指明·高攀龍,志于程朱之學,后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
附:
莫道名高與爵貴;
須知子孝和妻賢。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達夫詩派吟邊塞;
劍父畫風創嶺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下聯典指近代畫家高侖。
人居東晉風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間。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高螺舟書贈聯。
池上詩系春草夢;
水心人坐藕花風。
——此聯為明代畫家高允恭,撰貴陽中山公園池心亭聯。
軟紅不到藤蘿外;
嫩綠新添幾案前。
——此聯為清代畫家高其佩(1660-1734)自題聯。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趙鶴清撰云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高讓公故里。
前輩典型,秀才風味;
華嵩品格,江海文章。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文治(夢樓)贈老儒高心余聯。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此聯為當代詩人、書法家高適(1903-1977)撰書聯。
從安海、溯渤海,海闊淵源遠;
由鳳山、遷平山,山秀人文多。
——此聯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高氏宗祠聯。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姒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后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后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后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二、遷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遷往陜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御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陜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夏姓南遷始于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廣大地區為其繁衍地,廣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特別是以浙江的分布最為集中,使得夏姓最終成為了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四、歷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后以山水畫著稱。并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原吉: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余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于"以藥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 育: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Xià)姓出自姒姓,大禹之后。夏朝傳至帝桀時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得姓始祖:夏啟。相傳帝禹死后,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在臺灣排名第九十六。
賦傳平水;
源溯涂山。
——全聯典出“平水堂”事典。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相傳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禪,國號夏,后裔遂以夏為氏。
高陽郡會稽郡簪纓世胄;
正德堂平水堂耕讀人家。
——全聯典出夏姓的郡望和堂號。
南國一竿竹;
西涼十錠金。
——全聯典指明代著名畫家夏景、夏昶。他們皆善繪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江南十錠金”之美譽。
《江山佳勝》留名遠;
《野叟曝言》惠世長。
——上聯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下聯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
望并三宗。名列四皓;
會稽世澤,大臣家風。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夏黃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下聯典指典指夏姓的郡望“會稽”,借郡望表述對夏禹的崇拜。
附:
五經開國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
泉流東海千層浪
日照南山萬樹榮。
——此聯為夏姓壽慶聯。
節義清廉羨中執;
文章臺閣愛英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代節度使夏執中。下聯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
盤簇五辛,家迎萬福;
觴稱九醞,戶納千祥。
——此聯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