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是什么民族的后裔
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
鄭姓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后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后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所以鄭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為三等諸侯國的國君,國號"鄭",鄭國誕生。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掌管教化。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里。后來,鄭桓公死于“犬戎之亂”,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后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后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姓氏,子孫播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1、源于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陜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于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山東鄭姓源于邴地(今費城),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后代。
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后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鄭庠次子鄭昭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于 福 建,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進入了臺灣。
鄭家24個字輩是起,洪,惟,木,庭,世,光,先,祖,德,開,泰,如,榮,昌,滿,朝,諸,子,貴,禮,義,定,家,邦。
鄭氏每個地方的字輩都不一樣。福建泉州惠安,興隆知祖德顯達念君恩復回同一派攀舉陟龍門。福建泉州安溪,煌觀先祖基尊顯受恩怡仰奉丹書賜芳聲遠代期。重慶大足,永世長朝惜文興大國昌天才開周泰宗明萬代發。湖北十堰,德建明興順道隆華日昌。湖北廣水,文章華國申名遠忠厚傳家世代長。四川涼山,贏征思虎國山經朝萬天永在成加顯首本后循環。
鄭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鄭姓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是黃帝的后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五千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后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所以鄭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滎陽市后到新鄭市。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后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莊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莊公繼位后,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莊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