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立春人們可能有些陌生,但立春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春天的到來。下面是立春的禁忌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立春的禁忌有哪些
1、立春禁忌一:不能看病
如果去看病則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和大年初一不能去看病一樣,其實有點小感冒也沒必要去看,泡腳、出個汗就好了。
2、立春禁忌二:不能剪頭發
毛發是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初生,這個時候去理發,就如把剛長出來的小草拔掉一樣,不利于之后的生長。不夠吉利。
3、立春禁忌三:不能搬遷
立春是時空能量過度和交接之時,自然不宜搬遷,更何況若是一年之始便動蕩搬遷。
4、立春禁忌四:不能回娘家
在古代,女人一旦出嫁就跟隨丈夫,成了別人家的人,尤其是在立春這天,這個時候回娘家難免有“回春”之像。有人說“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寓意要再嫁人了”,雖然這種說法太過激,但無論如何,兩口子日子若真過得好。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趕邪佞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愿。“燂春”儀式結束后,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準備好相關事項,然后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在老人的口中我們總會聽到關于節日的一些風俗禁忌,這個節氣的到來,有很多的禁忌之處,例如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這是好傳統,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在這第一天,本來氣雜而交,人容易情緒不穩,要是在此日就把美德忘了,那一年不知道你能記得幾天啊,這是在提醒大家,牢記我們民族的好傳統,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煩,諸事不利,因此奉勸我的朋友們,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調劑,開開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搬遷的宜忌也是人們很重視的,也是因為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蕩。除此之外還有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立春前一天被稱為節分,人們為了驅趕邪佞納福,便產生了一系列活動。古人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天地神靈以及祖先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古人重視祭祀文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在黃道吉日舉行祭祝祈年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豐收。立春后氣溫回升,萬物蘇萌,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范圍陸續開始。
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歲交春》中,就記述了他的故鄉高郵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窮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約五六寸尺許,涂了顏色,有的還有一個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時,用嗩吶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點賞錢……”推而廣之,大約江南送春牛儀式都差不多。
貼春牛圖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墻上貼一幅畫在黃紙上的春牛圖。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過去在農村,立春時節,農民都喜歡買一本老黃歷,作為勞動生活地參考。老黃歷上面一般會印有“春牛圖”。
咬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蘿卜,謂之“咬春”。吃生菜,食春盤。《月令廣義》卷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這里的生菜就是我們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則是吃春卷。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詩意。
戴春勝
“勝”,古時人們的一種頭部飾物,有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形式,可用多種材料制成,其中紙制最為方便。春勝各有地方特色。唐宋時盛行制春幡,謂之“春勝”。春幡為長條形,如鳳凰展翅。婦女用烏金紙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雞、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鳥蟲卉樣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意在禳兇邪、求吉利。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于手臂上,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