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歷史
元宵節的燈會,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到后來,從祭祀逐漸轉變為賞玩。燈的形式也開始豐富起來,開始賽燈,宋代觀燈逐漸成為一件娛樂活動。李商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一詩中云:“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可見唐代的燈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是生動記述了南宋時的燈會盛況。
傳說起源于民眾驅除蟲害,即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為了獲得好收成,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減輕蟲害。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而一些地區便舉行燈會。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元宵又被稱為“燈節”。元宵期間,城市山鄉往往要舉行燈會,觀燈、賞燈賽燈之余,還形成燈市,晝夜喧闐,熱鬧非常。宋代女作家朱淑貞的《生查子·元夕》詞中就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之句。元宵花燈,品種繁多,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各地的花燈又風格各異。
鬧花燈,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前來圍觀。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蔣捷《女冠子·元夕》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