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七各地習俗: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年謠稱:“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是說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采購。春節期間的“上店趕集”雖然也有與往日集市貿易、購缺賣余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漢族傳統年俗之一。是指春節前夕人們進行沐浴,即節前沐浴。洗福祿一般在臘月二十七日進行。漢族民間還有“二十七,洗福祿”的意思。意為臘月二十七這天人們要進行洗浴,這樣來年的“福祿”就會更多。
漢族傳統民俗中在臘月二十七、臘月二十八要集中地沐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山西呂梁市各地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中國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二十七宰公雞,雖然也是忙活年飯,這里面卻隱藏著父系社會的特征。為什么一定是公雞呢,母雞難道就不行嗎,很少有人思考這個問題,深究起來就會明白,在以男子為主導的父系社會,人們的潛意識里已經認同了男子為大的觀點,認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過年這么隆重的節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雞了,而且公雞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顯著氣派。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場,而且是整只雞盤在一個碟子里擺放在桌子中間,盛宴上是不能將其拆解成一碗雞塊,而且天津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名頭,叫做大吉大利。
除夕當天并不能將這只雞吃得一干二凈,擺上桌后大家只象征性吃上幾口,然后就等著晚飯結束,把這個菜與其他剩下的飯菜一道撤下來,但公雞還單獨保留著。以后每到吃飯時,這只公雞都要再被端上來,人們吃的時候同樣要遵循只吃一點點的規矩,一直到雞肉有些發酸了,大家才趕緊將雞肉吃干凈。這只全身整齊的公雞,因為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擺一擺,表達了人們企求吉祥的心愿。
年節廚房里的活多,刀也自然用的費,在過去這一天還是磨刀師傅最忙碌了一天。而如今,磨刀師傅也少見了,而家里的刀也因為用了好鋼變得鋒利,是幾年難磨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