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在中秋節當中也有一些傳統習俗活動,中秋節人們有哪些風俗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秋節的由來及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由于傳說版本過多,關于它的起源已經比較難查證,在這里簡單例舉一個。古籍《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可見早在那時,就已經有這樣的儀式了,其對象是月神,也稱作太陰星主、月姑或月宮娘娘。從此以后,每當中秋月上時,人們設案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供品拜月亮。拜月完畢,焚燒月光紙,撤下供月食品,散給家人。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舊時家家戶戶都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燈籠,小孩子尤其喜歡,以不同的形狀懸掛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這是最流行的活動了,人們會登高或者在院子里,望著天邊圓月,和家人朋友邊吃美食邊聊天,這一天的月亮也讓人感覺到分外圓滿和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