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妘姓,出自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羅國(河南羅山),屬于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羅姓氏的由來和歷史,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羅姓氏的由來
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黃帝次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封高陽(今河南杞縣高陽鎮)稱為高陽氏,顓頊生子叫稱,稱生子叫老童(也叫卷章),老童有兩個兒子名叫重黎和吳回。帝嚳當政時期,任用重黎擔任火正一職,賜予祝融的稱號,負責掌管火并將火用于耕作、祭祀、乃至作戰,適逢當時共工氏作亂,帝嚳讓重黎平叛,重黎在平定共工的叛亂中表現不力令帝嚳不滿被誅殺,隨后帝嚳任命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
漢族歹姓出目顓項之后,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以羊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為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后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地區大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因善于制造羅網,并勤于羅捕飛鳥,而稱羅氏族,他們活動于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也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的中間地帶。直至解放前,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在夏朝,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縣東,改稱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羅部落逐漸發展為國。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殘余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楚、羅、盧等向西遷移,楚遷到今陜西渭河流域的荊山,部落改稱荊楚,羅人遷移到荊楚北面的甘肅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朝末,荊楚、羅人追隨周武王討伐商。周武王滅商后分別封楚、羅等國于丹陽、房州。楚氏族越秦嶺,沿漸水南下,到達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陽地),羅氏族跟隨荊楚向東南跋涉,沿漢水到達湖北西北的房縣。此時的羅國是依附于楚國的小國。后來,羅國又東遷到湖北宜城西的羅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滅羅國,羅國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也有以熊為氏。羅姓有2700多年的歷史。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后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布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3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于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幾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占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陜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000余萬,增長達15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云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于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
羅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云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陜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郡望和堂號 羅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長沙、齊郡、襄陽、河東等。羅姓有與郡望同名的堂號外,還有尊堯、敦睦、丕振、諭德、明德、尊敬、崇彝、嘉德、貽谷、柏林、錦厚、崇文、永祭、歸厚、光裕等堂號,尤以豫章為最著名?!霸フ隆碧锰柕涑鏊纬蟪剂_從彥,羅從彥豫章人,即今江西南昌人,字仲素,從學于“龜山先生”楊時,是大儒程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一心一意傳教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時人稱他為“豫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