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shù)量,還是稱帝的人數(shù),劉姓都遠多于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姓起名,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劉姓起名一
劉姓來源
劉姓的來源之劉姓
劉姓為中國主要姓氏之一,全國劉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稱帝人數(shù)最多的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姓在韓國亦有分布。另外,根據(jù)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后裔。根據(jù)1977年中國史學(xué)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fā)表的一篇有關(guān)“姓”的論文上指出,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劉姓的來源之一
1 .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后,受封于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后裔因以為 劉姓書籍源于祁姓,傳說出自上古堯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屬于以國名為氏。相傳,唐堯是遠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領(lǐng)袖,名放勛,他賢達善良,后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被尊為五帝之一。據(jù)傳說唐堯出身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因地名而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劉國(今河北唐縣),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世代相傳為劉氏,史稱劉氏正宗。 又一說劉姓始于劉累(部分留氏族譜作“留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陶唐既衰,其后有劉 累,學(xué)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竹書紀年》云:“孔甲元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 《竹書紀年》云:帝孔甲七年,劉累遷于魯陽。”
劉姓的來源之二
2. 源于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代彭氏而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國君杜伯無罪被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會嫡子范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fù)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后代。士會不僅是范氏、隨氏得姓始祖,也是劉氏的大顯祖。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說)“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 王符在《潛夫論》中稱贊道:“劉氏自唐以下,漢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會(即士會)之最盛也”。 鄭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后分為六,唐氏、杜氏、范氏、劉氏、 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
劉姓的來源之三
3.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將劉邑(今河南偃師),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lǐng)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nèi)建立起來了,劉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劉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內(nèi)政外交長達一百多年。 《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
劉姓的來源之四
4. 源于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lǐng)劉到:據(jù)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
劉姓起名二
劉姓起源之郡望堂號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fù)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fù)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fù)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于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后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后更成為天下劉氏的統(tǒng)一郡望。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后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狹義的“彭城劉氏”僅指則僅指劉交和劉囂的后裔。
沛 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于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后,漢高祖劉邦將家鄉(xiāng)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后復(fù)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范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后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沛郡劉氏望族多出自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之后。如淮南王劉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向,居沛縣。三國魏揚州刺史劉馥、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晉代名將劉毅(齊悼惠王劉肥之后)、丹陽令劉恢等,都出自沛郡。他們的子孫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劉氏在當時成為江南大族。據(jù)《元和姓纂》記載,沛郡相縣劉氏是楚元王劉交小兒子棘陽侯劉調(diào)之后。這支家族在晉代有荊州刺史劉翁叔,生子劉弘,任晉光祿卿、丹陽尹。劉弘之子劉琰,字真長。劉琰之孫劉巘,梁朝著名學(xué)者,人稱“文范先生”。劉巘五代孫劉顯,生二子:劉輶、劉臻。劉輶玄孫劉濟,唐朝中書舍人。劉濟之孫劉伯華,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劉頌、劉莖、劉袞。劉頌,唐朝左補缺;劉袞,檢校郎中;劉臻,隋朝時任儀同,封鐃陽公。劉臻之子劉翁彥,金部郎中。沛郡劉氏另一有支出自東漢時皇族。劉秀之子劉輔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為大族。
弘農(nóng)郡:弘農(nóng)郡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guān)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qū)。王莽執(zhí)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fù)名弘農(nóng)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nóng)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fù)名為弘農(nóng)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陜縣(今河南陜縣)。北魏時期又改恒農(nóng)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農(nóng)郡為弘農(nóng)郡,還治弘農(nóng)縣(今函谷關(guān))。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yè)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fù)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陜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nóng)郡被徹底廢黜。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弘農(nóng)郡劉氏大族出西漢皇族,是漢高祖的哥哥代王劉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東漢時有劉琦,官任司徒,始遷居弘農(nóng)。劉琦之子劉寬,漢恒帝時任南陽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鄉(xiāng)侯。其后裔劉隆仕南朝宋為馮翊守,后避居汝穎。劉隆的后代歷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為官,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時,弘農(nóng)劉氏有劉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劉欽忠,鄧州刺史。他的孫子劉長卿,任工部員外郎。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后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yè)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tǒng)轄范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河間郡劉氏同樣也出自漢皇族,又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的后裔。另一支則是東漢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后裔。河間劉氏在歷史上名人輩出,如唐朝著名宰相軌所在的尉氏劉氏,就是河間劉氏的分支。唐朝時期,河間劉氏還產(chǎn)生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劉長卿。此外,如金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劉完素,南宋時偽齊皇帝劉豫等,都是河間人。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時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fù)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于巨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shè)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zhí)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后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西漢時期,漢景帝封兒子劉勝為中山王,史稱中山靖王,蜀漢劉備家族就是中山劉氏之后。今日絕大部分中山劉氏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另外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封第五子劉中山。但后世中山劉氏中,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自稱是中山王劉焉后裔的。唐朝時,中山郡劉氏在當?shù)鼐鸵呀?jīng)衰落。宋元以后,隨著源出中山的客家劉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劉氏宗族中揚名起來。
梁 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quán)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后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梁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文帝之子劉武。劉武于文帝二年受封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因其地卑濕,徙治睢陽(今河南商丘)。他的后代顯貴者眾多,遂衍為大族。梁郡劉氏另一支為東漢明帝次子梁節(jié)王劉暢之后。劉暢后裔劉海游,于北魏時任南兗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為官,十分顯赫。如劉海五代孫劉寂,任興州刺史。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qū)。頓丘郡始建于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lǐng)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nèi)黃、南樂、范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據(jù)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記載,頓丘郡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之后。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陽郡劉氏出自西漢長沙定王劉發(fā),為長沙劉氏的北派分支。劉發(fā)是景帝之子,封長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遷河南南陽一帶,其中一支更發(fā)展為東漢皇族。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東平郡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后又有成陽共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后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后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shù)睾缽姟h桓帝時,東平寧陽人劉梁聚眾講學(xué),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后裔。明朝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后。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七縣,統(tǒng)轄范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xiāng)、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高平郡劉氏出自魯恭王劉余。劉余為漢景帝第五子,立為淮陽王,后徙封于魯。他的兒子劉驕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劉驕九代孫劉表,字景升,漢末任荊州刺史。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瑯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lǐng)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于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東莞郡劉氏為西漢齊悼王劉肥之后。劉肥生城陽景王劉章,傳國九代至劉津,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平萊侯,徙居?xùn)|莞。其后裔有劉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書右仆射。還有劉勰,為南朝梁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著有《文心雕龍》傳世。
平原郡: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平原郡劉氏支眾多,都出自漢皇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漢高祖之子淮南厲王劉長生濟北貞王劉勃。劉勃的兒子劉崇,始遷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晉代有劉實,字子真,為劉崇的第十一世孫,官任太常,封循陽侯。南朝齊將領(lǐng)劉懷珍,為漢景帝之子膠東唐王劉寄后裔。劉寄傳國五代,至后漢有劉暹,居平原,至唐而絕。平原劉氏名人還有南朝梁學(xué)者劉峻,在東陽紫巖山講學(xué),從學(xué)者無數(shù)。另外,后漢和帝長子劉勝曾封平原王(懷王),其后襲封者甚多,如樂安壽王之子劉得、河間孝王之子劉翼等,均封原平王。
瑯琊郡:亦稱瑯琊國、瑯岈郡、瑯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瑯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瑯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在境內(nèi)設(shè)瑯琊郡,并附置瑯琊縣,治所均在瑯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并增瑯琊國、柜縣和祝茲侯國治于境內(nèi),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瑯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瑯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fù)置瑯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后有沂州瑯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瑯琊國起,瑯琊臺及秦朝瑯琊郡治均不屬瑯琊郡(國)。另一處瑯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后廢置千余年。瑯邪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皇族,是漢高祖庶長子齊王劉勝的后裔。劉肥之子劉章,封城陽王。劉章七世孫封臨沂縣慈鄉(xiāng)侯,子孫因家于此,后為瑯邪大族。晉有劉超,是西漢齊王劉肥的后裔。劉超的父親,為瑯邪國上軍將軍。劉超初任瑯邪國記室掾,隨晉元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衛(wèi)將軍,為蘇峻所害。另一支瑯邪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瑯邪王劉京后裔。漢桓帝時有瑯邪人劉猛,官至宗正。
蘭陵郡:蘭陵郡始建于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從原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zhèn)),下領(lǐng)五縣,其時轄地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一帶地區(qū)。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黜。蘭陵郡又稱濟寧、氶縣、棗莊。夏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偪陽。西周時期,今棗莊地區(qū)東部屬鄫國,南部屬偪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莊地區(qū)東屬鄫國、南屬偪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zhàn)國時期,今棗莊地區(qū)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棗莊地區(qū)全境屬于楚國。秦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北部初屬魯郡,先后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后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xiāng)縣。南北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大寶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 后,今棗莊境內(nèi)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時期,今棗莊境內(nèi)北為蕃縣,后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后改為氶縣。唐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后改為氶縣。宋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國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到了元朝,今棗莊地區(qū)北部置滕縣,南部 置嶧州。明朝時期,今棗莊地區(qū)屬濟寧府,后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后降為嶧縣。清朝時期,今棗莊境內(nèi)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民國時期,沿襲清朝區(qū)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今棗莊地區(qū)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lǐng)導(dǎo)。1960年庚子,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辛丑棗莊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蘭陵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之孫、廣陵孝王之子蘭陵侯劉宜的后裔。劉宜在漢宣帝時受封為蘭陵王,至于莽時絕封,其后裔為蘭陵劉氏主脈。
劉姓起名三
1、根據(jù)經(jīng)典國學(xué)起名
讓男孩的名字帶有經(jīng)典國學(xué)出處,那名字會給人很高端的感覺。中國古代的詩文詞章中,有許多都是經(jīng)典之作,寓意內(nèi)涵深刻,字詞運用巧妙,用于劉姓男孩起名是非常適合的。尤其是一些寓意好、發(fā)音響亮的字詞,會給人很高大上的感覺。
舉例:劉正清
此名字看上去就有一種正派的感覺,而且來此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一句,典故出處的加持,更增添了名字的高端感。從寓意內(nèi)涵上來講也很有品位,“正”指正直、公正、正義等,“清”指純潔、清明、清白,“劉正清”一名可指男孩為人正直清白,是社會的良好榜樣。
2、起四個字的名字
作為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的名字主要樣式,兩個字和三個字的名字已經(jīng)是太常見的了,總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普通的、平常的。因此,如果父母能摒棄兩三個字的名字,而是給劉姓男孩起四個字的名字,那將是比較另類、高端的,很是與眾不同。
舉例:劉文彬彬
“文彬彬”這三個字大家應(yīng)該都是熟悉,出自成語文質(zhì)彬彬,有非常好的寓意,指人很有禮貌,品德很好。如果直接根據(jù)該成語給男孩起名“劉文彬”,那也是可以的,不過重復(fù)率可能會很高。而四個字的名字“劉文彬彬”,雖然在意思上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在形式上就比較新穎了,而且不會重名,彬彬更彰顯了一種可愛感。
劉姓男孩名字大氣 男孩要大氣一些,這是社會上約定俗成地對男孩應(yīng)有氣質(zhì)的看法,所以劉姓父母再給自己的男孩起名時,起個大氣一點的名字也是比較好的。
一、尋找大氣的字眼起名
給劉姓男孩起大氣的名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名字中融入一些大氣、霸氣的字。這樣的字可以是讀音上響亮大氣的,也可以是寓意內(nèi)蘊霸氣的,如晨、凱、睿、鵬、宇,每一個字都是霸氣側(cè)漏,而且寓意也非常不錯,符合流行男孩起大氣的名字要求。
【劉浩宇】
浩、宇二字可以說都是非常大氣的字了。“浩”發(fā)音為第四聲,讀起來非常響亮,本義是指浩大的水勢,后來引申成大和多的意思。“宇”則是宇宙的含義,表示廣闊、寬廣。“浩宇”字面理解就是浩瀚的宇宙,非常大氣磅礴,可寓意男孩擁有浩然正氣,學(xué)識淵博,胸懷寬廣。
二、利用大氣的動物名來起名
動物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見到的,而且有很多動物都是比較大氣的,比如龍、鶴、麒麟、虎、牛等,用這些動物字來給劉姓男孩起名字,名字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大氣的。而且,這些動物代表著吉祥、善良,用來起名的寓意也是非常好的。
【軒】
“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別是丹頂鶴,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與神仙聯(lián)系起來,又稱為“仙鶴”。因此,用該字來給男孩起名,寓意內(nèi)涵很好,很大氣,而且該字本身發(fā)音就比較響亮大氣。在搭配比較大氣的“軒”字,更增添了名字的霸氣感,可寓意男孩器宇不凡,容貌俊美。
劉姓男孩名字高端大氣推薦 接下來是小編為了方便大家參考起名,特別推薦的一些比較適合劉姓男孩的高端大氣名字,有需要的劉姓家庭可以參考這些來給男孩起個高端大氣的名字。
劉聰澤 劉文啟 劉宏輝 劉盛宇 劉峻卓
劉鴻昌 劉嘉旭 劉軒博 劉楠彪 劉弘瑜
劉才搏 劉煒峻 劉亦峻 浩 劉朋高
劉宇新 瑋 劉航緯 劉品勤 劉柳奕
劉靖豪 劉寒凱 劉永梓 劉文康 劉銘依
劉英勤 劉佑云 劉熙洲 劉泰信 泰
劉才澤 劉峻立 劉倫柏 劉依清 劉凱依
劉文俊 劉奕瑋 劉強順 劉均遠 劉恩均
劉東燁 劉政朗 劉淮高 劉塵潤 劉浩智
劉棋炯 劉睿晉 劉笠朗 劉若思 劉瀚燁
劉冰展 劉鋒源 劉依朋 劉泰子 劉彭潤
劉豪圣 劉軍茂 劉志宸 劉翊俊 劉弘熠
劉才森 劉凱堯 劉蘇智 劉泰齊 劉暢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