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龍抬頭的由來和風俗_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和風俗,希望你喜歡。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為“見龍在田”(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為“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天象。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了。龍抬頭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時期將陰歷“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從節氣上說,“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1、剃龍頭
二月初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農歷的二月初二,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一為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2、采龍氣
早上卯時,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3、擺圍倉
二月二圍倉是村民勤勞的象征。
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
圍好倉后,把家中所有的糧食都找出來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著當年的大豐收,糧食已經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4、吃龍食
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征著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5、放龍燈
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6、開筆禮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
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玉皇大帝得之后撥開云霧一看,果真玉米為金,爆開像花。故此為金豆開花。玉皇大帝召來太上老君說到,我身為玉帝要一言九鼎,即刻釋放青龍王并官復原職。
壓住青龍王的神山被移走,于是青龍王抬頭一飛沖天回到了天庭。那天正是二月初二,故此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有一年民間大旱,地里干旱地里根本沒法下種子。老百姓紛紛上街祈福求雨,請求龍神賜雨。祈福祭奠什么方法都想過了,怎奈就是一滴雨不下。老百姓叫苦連連,來年定要忍饑挨餓。這時天上守護天河的青龍王得知后看著百姓受苦十分不忍,擅自做主將天河翻了個個倒出了一半的天河水。天降大雨,滋潤大地。百姓們歡呼雀躍感謝龍王賜雨賜福。這一年百姓們糧食大豐收,家家戶戶都有糧食吃不必擔心忍饑挨餓了。
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十分惱怒大發雷霆責怪龍王私自做主天降大雨。玉皇大帝命太上老君即可將青龍王壓在神山之下永世不得抬頭,除非金豆開花。
得知此事的百姓就感到非常難過,想方設法地尋找什么是金豆,如何讓金豆開花。苦苦尋覓許久不得其法。有一天一百姓家中孩童將家里的干玉米粒放進熱鍋里加熱,隨著鍋里溫度升高。玉米爆裂變成了玉米花。家中父母聞聲而來問其原因,得知孩童將玉米粒放進熱鍋,玉米粒爆裂。其父一拍大腿驚呼,這不是就是金豆開花么。隔日百姓家家戶戶上街支起鍋罩做玉米花。高聲大喊告知天庭,金豆已開花請求釋放青龍王。
龍抬頭,又被叫做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所以被稱為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慢慢呈現出來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也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趕邪佞攘災、納祥轉運的絕美日子。
龍是神話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來也就意味著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于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方“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在很久以前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一項重要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一項重要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每個地方風俗也各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