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籍山東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異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書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識,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書法家王羲之文史知識
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 。14歲時,家族助晉室南渡建立東晉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與陳郡謝家同為東晉著名家族,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王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鑒相中為“東床快婿”。初為秘書郎,后由征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嵊州)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撫州市臨川區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汁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游人觀賞。
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衛夫人(鑠)學書法,后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圣”。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問:年初成都即曾以“丑書不受歡迎”之理由,拒絕了某著名書法家的展覽,引起了很大爭議。而且近來這類爭議一直不斷。到底是大眾審美與藝術家創作之間的落差太大,群眾不能欣賞?還是書法家走偏了,社會上不以為然?
答:藝術創作當然不可能完全等同大眾審美。但今天書法上的問題,是審美方向上的價值抉擇。
藝術家的創新意識很可貴,其實驗也應該尊重;但過去他們這樣寫不但沒被批評,且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地位和社會聲望,現在為什么不行了?這豈不顯示了書法接受群體已經產生了變化?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書法受眾之文化素養與對傳統書畫認識,無疑已逐步提升了。這是整體文化大環境的發展,不可忽視。群眾眼睛不好說是雪亮的,但至少不那么好忽悠,是顯著的現實。對名家的態度,也已由仰視變為平視,且是帶有警覺的平視,也是事實。
同時,市場也比以前健全了。過去炒作名家、哄抬價格、占有市場、流水線作業、產官商聯動、品牌噱頭等,讓受眾接受書法家奇特書法、詭異理念的辦法,如今多已失靈。書法家的功底扎不扎實、與傳統書法名作審美的差距大不大,已成為新的判斷標準。
對丑書口誅筆伐,不能忍受,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我們不能不注意這種新形勢。
問:這是傳統的回歸嗎?
答:也可以這樣看。盲目創新或脫離了中國書法的抽象化、美術化、當代藝術化的腳步都已漸緩。大家似乎不想那么累,這個主義、那個主義,空間啦、構成啦、世界啦、元素啦地追逐創新,單純回到靜靜欣賞一幅好字那樣的狀態就好。
什么樣的字才算是好字呢?“典型在宿昔”,古人留下了無數美典,人人心中都有數。偏說不要這些,而要自己另搞一套,還想讓人家承認你,那就難了。
問:難道不能創新嗎?
答:可以呀,哪個時代不創新?但創新不是瞎折騰,是在順著事物的本株、脈絡發展中形成的。顏真卿就是對六朝的創新,蘇東坡黃山谷米芾,所謂“宋人尚意”,對唐人來說也是創新。理一分殊,萬變不離其宗,而變化又能造乎無窮。哪會像我們這樣,變得那么拙怪、創新得那么丑陋?
三國、兩晉、南北朝(200—581)時期是書法史上極其重要的轉型期。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儒、釋、道、玄融會,社會意識形態隨之大變。筆墨的精良,紙張的推廣,加上書法理論的豐富,草、行、楷等字體日臻完善。書家的觀照和契悟真意流露,書家的心跡和精神本質顯揚。書法表露出來的是集儒雅之美、空靈之美、自然之美、妙悟之美于一身的和諧之美,顯得超逸恬淡、蘊藉風流,這就是前人所推崇的“晉韻”。這個時期出現了以鐘繇、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群體,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
隋唐(58l-907)是書法史上的鼎盛時期,開科取士,書學大興;各體精備,異質同妍;巨星競曜,雄視百代。這個時期創造了許多嶄新的藝術風格:一是“尚法”的古典主義,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為代表;二是表現個人的浪漫主義,由張旭、懷素等人為代表;三是體現儒家至大至剛精神的顏筋柳骨書風。唐代與東晉雙峰并峙,共同構筑了書法藝術的軸心時代。
一、三國和兩晉書法
(一)鐘繇——“楷書之祖"
鐘繇(151-230),字元常,河南穎川人,曾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五體兼善,尤以楷書擅名,傳世的作品有《宣示表》(圖2—9)、《薦季直表》、《賀捷表》等小楷。他的楷書用筆醇厚,結體寬博,字勢略扁,微存隸意,顯得“高古淳樸,超妙入神”。其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又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為“四賢”。
(二)王羲之——至尊“書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出身簪纓之族、書法世家。早歲書法師從衛夫人、叔父王虞,后博覽名跡,采擇眾長。楷法鐘繇,草學張芝,隸習蔡邕。精研體勢,使楷書“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草書“煙霏霧結,鳳翥龍蟠”;行書“清風出岫,明月人懷”;飛白書“飛泉漱玉,長劍倚天”……前人把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章草、飛白都列入神品,隸書列入妙品。唐太宗更是贊為“盡善盡美”,推崇備至。王羲之以其遒媚勁健,雄秀天然的書風,集古今大成,樹萬世典范,創立了新體書法的最高法則,被譽為“書圣”。
傳世名作: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初月帖》;行書《喪亂帖》、《快雪時晴帖》(圖2—10)、“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