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識中國書法備受爭議的“流行書風”題記:我對流行書風無話可說,但對人為倡導的“流行書風”存有異議。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流行書法書風討論,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國流行書法書風討論
從事理論工作,離不開演繹推理;在演繹推理中,我們常用到復合三段論。復合三段論是省略了一些前提或結論的幾個三段論的結合。如果我們要從“流行書風”倡導者的言論中舉出一個復合三段論的例子,那么,何應輝先生的下述語句便是:
任何藝術流派的成功,必須立足于一批真正的杰作。處于發展進程中的流行書風,既應……有待于其優秀的代表作者群……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并超越前人的精品。
從“既應”兩字可以看出:“處于發展進程中的流行書風,既應……有待于其優秀的代表作者群……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并超越前人的精品”是這個復合三段論的結論,它省去的是一些前提。根據形式邏輯和復合三段論的知識,何先生不僅省去了“真正的杰作是指無愧于時代并超越前人的精品”、“只有優秀的代表作者群才能創作出真正的杰作”這兩個前提,而且更重要的是省去了“流行書風是一個藝術流派”前提。
因此,從何應輝先生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知道他所倡導的“流行書風”是一個藝術流派。
但是,當記者向另一位“流行書風”倡導者王鏞先生提問:“聽有些人說,你們四位主持人想通過這個展覽(首屆流行書風提名展)‘拉山頭’,您怎么看?”王鏞先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么說的人我感覺到了幾分惡意。“拉山頭”,是要當“山大王”的,而且一定是有組織地控制一批人為自己服務。我們只是提一個名,搞一個展覽,開一個研討會,一沒有組織,二也不想控制誰。……提名是“只認作品不認人”。既然不認人,怎么拉這個“山頭”?再說了,如果想拉“山頭”,當然要人多才能勢眾,那又何必不拉一個500人參展的作者隊伍呢?
“拉山頭”這個詞多少帶有一點貶義,這大概是王鏞“感覺到了幾分惡意”的原因,但是,只要我們如同對待“流行書風”這個詞(原也帶有貶義,王鏞先生說它是“別人扔過來的一頂‘臟’帽子”)一樣去對待“拉山頭”這個詞,將就將就,“拂去浮塵”,還是可以接受它的開門立派、倡導一種獨特的審美理念的含義。然而,從王鏞先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王鏞先生否認了“流行書風”就是創立書法藝術流派的判斷。
同樣是“流行書風”的倡導者,何應輝、王鏞對“流行書風”的“藝術流派”屬性存在著如此差別,因此,對“流行書風”究竟是不是一個書法藝術流派的問題,我們只有根據事實來說話——
它擁有一批代表作家:王鏞、沃興華、石開、何應輝等即是其中。
它具有明確的宗旨:“植根傳統,面向當代,張揚個性,引領時風”。
它具有一定的組織形式——盡管王鏞先生說“我們只是提一個名,搞一個展覽,開一個研討會,一沒有組織,二也不想控制誰。”但藝術上的“組織”不能從政治、行政角度去理解,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領導與被領導、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應把它看作一種藝術活動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展覽、研討會就是組織,更何況這種展覽、研討會還計劃舉辦二屆、三屆、甚至更多呢!
一、秦代璽印
在談秦印之前,我們需明了秦印的概念,由于秦印直接地繼承了戰國秦印的形制,而西漢初又沿用了秦印的樣式,秦又享祚太短,故準確地劃分秦代印章較為困難,不妨寬泛地看待秦印,借用李學勤先生的意見:“秦印、秦封泥,應理解為年代可有上溯下延,以不遠于秦代為近是。”①下面我們從官、私印章兩方面來看秦印的特征和藝術上的特點。
1.秦官印特征
流傳和著錄的秦官印并不多,據羅福頤先生《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統計,即使包括漢初的官印也不過94方,這些官印有兩大類:一是官吏專用的職官印,二是官吏公用的官署印。
職官印在秦官印中占小部分,而且高官很少,僅“昌武君印”、“長安君”、“廣口君印”三方封君爵號印屬身份較高的貴族用印,其他的職官印地位一般較低,如“漉(廢)丘左尉”(圖2.3-1)、“杜陽左尉”(圖2.3-2)、“高陵右尉”都是地方縣級官吏,“右司空印”、“邦司馬印”(圖2.3-3)是中央官吏的屬官,“章廄將馬”(圖2.3-4)是管理馬廄之官 ,而“御府丞印”、“南官尚浴”(圖2.3-5)、“弄狗廚印”(圖2.3-6)則是宮廷里的職官印。
官署印在秦官印中占大多數,形式上有方寸印,也有半通印。半通印的品秩較低,仲長統《昌言·損益篇》有“身無半通青綸之命”句,其中以“半通”喻官職①李學勤:《秦封泥是秦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之微,而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用半通印的官員俸祿一般在比二百石以下。我們從官秩不高的鄉吏所用官署印來看,方印和半通印并存,且為數不少,可知以官秩的高低來區別印之大小,在秦時尚未形成嚴格制度。方形的官署印有“中行羞(饈)府”(圖2.3-7)、“泰上寢左田”(圖2.3-8)、“宜陽津印”(圖2.3-9)等,半通印有“敦浦”(圖2.3-10)、“私府”(圖2.3-11)、“菅里”(圖2.3-12)等。
它有旗幟鮮明的藝術主張:除了宗旨所表露出的觀點外,從《首屆流行書風提名展專輯1》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流行書風”倡導者非常強調以下幾點:①“民間書法”也是傳統的內容,它與“名家書法”并為兩大傳統系列;②“整個書法史,就是一部變形史”(王鏞),書法創作是對漢字形體的藝術變形,“丑書”是漢字形體藝術變形的產物,因此,它具有藝術存在的合理性;③現代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這決定了書法創作“多元化”的藝術格局;④“書法史基本上是一部流行書風史”(王鏞),“一個時代如果沒有流行書風,那它在歷史上將是‘空白’”(沃興華);等。
它通過刊物(《首屆流行書風提名展專輯1》)公開宣傳自己的藝術主張,同它的反對者或其它書法藝術流派展開論戰。
擁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家是藝術流派形成的先決條件;明確的流派宗旨、穩定的組織形式、旗幟鮮明的藝術主張、舉辦刊物公開宣傳自己的藝術觀,并同它的反對者或其它書法藝術流派展開論戰,這些都是自覺的、嚴格意義的藝術流派存在的鮮明特征。所以,何應輝、王鏞、沃興華等所倡導的“流行書風”不僅是一個藝術流派,而且是自覺的、嚴格意義的藝術流派。
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把何應輝、王鏞、沃興華等倡導的“流行書風”與通常我們所說的“流行書風”區別開來,二者的關系就好比“現代派書法”與“現代書法”的關系。作為本文的作者,我對“流行書風”無話可說(誠如人們所指出的那樣:它不具有學術價值,缺乏研究的意義),但對人為倡導的“流行書風”存有異議。
二
盡管“流行書風”是一個自覺的、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流派,但是它所倡導的藝術觀是有問題的,這得先從“流行書風”的本質說起——
何應輝先生寫道:
……二十年間,又先后形成了數種各具共性特征且有著相互內通性的藝術追求,風靡書壇,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主流風格形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流行書風”。
由此不難看出,在何應輝先生的眼里,“流行書風”指的是“風靡書壇,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主流風格形態”的“數種各具共性特征且有著相互內通性的藝術追求”,——“共性特征”和“相互內通性”是“流行書風”的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征。
但是,“首屆流行書風提名展”強調“張揚個性”;在“流行書風”倡導者的言談中,又多處不忘“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鼓吹。這樣,在“流行書風”的本質中,就出現了“共性”、“內通性”與“多元化”、“個性化”之間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
這個矛盾在書法實踐中是不能解決的,在理論上也難以自圓其說。所以,石開先生不得不承認:
流行書風最大的隱患是雷同。……所形成的個體面目難免有趨同的傾向,個體間的個性差異很難懸殊,這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