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秦代,就開始以立春作為孟春的開始,自官方到民間都十分重視這個標志著“春氣始而建立”的節氣,同時也將它作為開年時重要的傳統節日來慶祝,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春鞭打春牛的意義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春鞭打春牛的意義是什么1:
鞭春牛是漢族歲時風俗,據說起源于先秦時的歷史傳說:相傳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暤氏率民遷居黃河下游,要大家從游牧改學耕作,并派他的兒子句芒管理這項事業。句芒在寒冬即將逝去前,采河邊葭草燒成灰燼,放在竹管內,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盡春來的那一瞬間,陽氣上升,竹節內的草灰便浮揚起來,標志著春天降臨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準備播種。
是人都能聽從句芒的號令,可是幫人犁田的老牛卻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懶得爬起來干活。看到這個情景,有人就建議用鞭子抽打它們,但是句芒不同意,說牛是我們的幫手,不許虐待,嚇唬嚇唬就行了。
于是他讓大家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狀,然后揮舞鞭子對之抽打、鞭響聲驚醒了老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覺的同類正在挨抽,嚇得都站起身來,乖乖地聽人指揮,下地干活去了。由于按時耕作,當年獲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為生的人們都樂于從事農業了。
此后,看灰立春、鞭撻土牛逐漸積淀成了人們判斷時令、及對耕作的定規,句芒則被尊為專行督作農耕的神只。在《山海經》這類書里,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人的面孔,鳥的身體,有雙翅和羽毛,這大概與東夷族以鳥為圖騰有關。
到了周代,隨著農業經濟的普遍開展,迎春鞭?;顒诱搅袨閲业涠Y。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天子親率公卿百官去東郊迎春,判斷立春節氣來到的方式,基本沿襲句芒的辦法(后來亦有用絨毛稻田草灰的)。此外,又預先塑制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土牛送到東郊,俟確認已迎來春天后,便用鞭子抽打土牛,表示督他春耕。
到了唐宋時代,這套禮儀更演成全國上下同時進行的活動:每年夏季,即由中央歷法部門預測定來年立春的準確時間,并根據年月干支,決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條土牛和一尊句芒神的造型,此后,各級地方政府都據此規定和樣式,也照樣塑制好一套。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
山東民間鞭春牛,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顒樱钡貐^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歷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