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在中國還是屬于非常重大的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很多的家庭會把事先裝備好的祭品,帶到墓園來。對于逝去的親人,進行慰問和悼念。那么寒衣節的禁忌你具體了解多少?寒衣節有什么講究和忌諱?一起來看看吧!
寒衣節有什么講究和忌諱
第一,就是燒寒衣的時候,身上不要佩戴辟邪的物品,因為這些物品對于死人來說卻是極為不利的。第二就是在去燒寒衣之前,要讓自己保持清爽干凈的狀態,后世之人一定要洗衣洗澡洗頭,不要邋遢骯臟。第三就是燒寒衣結束之后回到家里,要把衣服放在陽光下暴曬一個星期,還要將身上的衣服清洗干凈。燒寒衣本身就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傳統的民俗,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所以,要推掉一切事情去給父母燒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尋到長城腳下,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不想丈夫已死,孟姜女向長城晝夜痛哭,悲憤交加,哭倒長城,終于感天動地,才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每個地區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寒衣節是可以燒紙的,頭三年清明不讓填土,而有的地方三年不燒寒衣紙,逝者去世后第一次去燒寒衣紙,講究按照中國民族傳統習慣,必須是單年,且須先復土立碑。
按照習俗,燒寒衣時間不可以推后,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就是當天。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提前燒寒衣是可以的,一般寒衣節也是可以提前兩天就好。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要燒得干干凈凈,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認真去執行。
1、寒衣節忌中午之后去掃墓
寒衣節掃墓,一定要選擇上午太陽升起的時候,9-12點之間為佳,過了中午就不適合再去上墳掃墓了,除了陽氣減弱,對先人也不尊重。
2、寒衣節忌結婚嫁娶
寒衣節是鬼節,是緬懷親人的日子,悲傷沉痛,不適合結婚嫁娶。
3、寒衣節忌喬遷
民俗認為,寒衣節在道路兩邊收寒衣的亡人,會跟隨喬遷的路人一路到家,對新宅不利。
4、寒衣節忌逗留野外
民俗認為,寒衣節當天陰氣重,忌諱身體羸弱者長時間在野外逗留。
5、寒衣節忌晾曬衣服
寒衣節不要晾曬衣物,民俗認為,寒衣節晾曬衣物、被褥會被邪氣附著,給人帶來不好的運勢。
在我國民間流傳的寒衣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實際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都有著祭祀祖先等一些習俗。
在我國民間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著朱元璋“授衣”傳說,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幫助人們更好的度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