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春節是指正月初一,也是指新年的第一,更是指從臘八節或者小年一直到來年的正月十九。最近小編有些朋友來咨詢小編,春節來歷和習俗有哪些?春節的來歷和習俗,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壓歲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的典儀后,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除夕守歲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燕京歲時雜詠》中描繪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時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歡慶大年夜的情景。除夕,古代稱“除儺”“大除”“大盡”,老北京人稱為“歲除”“除歲”“大年夜”,俗稱“年三十兒”。“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體現了家人團聚,共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愿景。
年夜飯
年夜飯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也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資匱乏,吃得“一清二白”,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進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漸漸豐富。九十年代,菜肴變得更加多樣。進入二十一世紀,西式、農家樂、拼桌……年夜飯的吃法花樣不斷翻新。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來歷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春節發源地在四川南充市閬中古城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縣,坐落在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員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87萬。閬中古城山、水、城相融相依,多元文化和諧共生,享有“中國風水第一城、科舉圣殿狀元鄉”之譽,在_年全球旅游度假論壇上被評為“國際最佳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