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兑捉洝分邪选熬拧狈Q為陽數,而九月九日,兩九相疊,意為重陽。自古,關于重陽節的古詩詞不少,最著名的要屬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痹娭袑懙健氨椴遘镙恰?,為什么重陽節要戴茱萸呢?

為什么重陽節要戴茱萸
古人認為可以辟邪。
茱萸又被稱為“辟邪翁”,是屬于重陽節的辟邪物品,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的話可以驅蟲祛濕、驅逐風邪、避難消災等。
于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會將茱萸佩戴在手臂、頭上,或者磨碎之后裝在香袋里佩戴在身上,一般大多都是婦女、兒童佩戴,但有些地方也會有男子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也有些地方有佩戴菊花(延壽客)的習俗。
雖然避難消災并不科學,但茱萸的確能治病。在中藥當中,被稱為茱萸的有山茱萸和吳茱萸兩種,今天,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兩味藥吧!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質潤,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可以補益腎精,又可以助腎陽,陰陽雙補,入藥一般用的是山茱萸的皮,又叫山萸肉。如治療肝腎陰虛的基礎方六味地黃丸。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可以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祛病養生,有小毒。如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的四神丸,另外,針對脾胃虛寒、脾腎陽虛導致的口舌生瘡,可以取適量吳茱萸研粉,調成糊狀,貼于腳心涌泉穴,引火歸元。
西晉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處,曾經著有一部記述地方民俗的《風土記》。它至今仍然是中國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參考文獻之一。就是這部書明確記載:“俗尚九月九日謂上九,茱萸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而御初寒。”由此可見,重陽節所佩之茱萸是有強烈氣味的吳茱萸,吳茱萸的濃烈氣味,符合古人用“芳香辟穢”的習慣,且中藥吳茱萸的藥用價值,滿足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節日愿望。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茱萸節、重九節、老年(人)節。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美食就是重陽糕,重陽糕有一則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篡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菊是長壽之花又為人們所贊賞為凌霜不屈的對象且又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自古有說法,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所以賞菊也正是應了那時候的風景。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后,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
重陽節的意義,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國家體恤老人的一個節日,所以又稱“老人節”,大概也希望在外的游子都能回家陪伴父母爺爺奶奶,這應該才是重陽節的意義。
1、插茱萸
古人認為茱萸能夠祛除疾病,帶來庇護。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會采集來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門前,而有的會經過簡單的加工,制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2、登高
重陽節時節不僅僅菊花盛開,而且天高氣爽,更是適合登高,從古代,民間就有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篇也很多。
3、吃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重陽吃花糕始于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
重陽節吃花糕的起因,緣于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了吃花糕的習俗。
4、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