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上下聯怎樣區分
風俗分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并且要知道門口的上首和下首。面對大門右手方是上首,左手為下首。
平仄(zè)分
然后就是區分對聯的上下聯了,方法有幾種,一是根據音調平仄分。春聯講究平仄,上聯最后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后一個字為平聲。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
因果分
按因果關系區分:因是上聯,果是下聯。因為凡事先有因后有果的。
大小分
按事情的大小分,一般是小在前,大在后,先有家后談國。
時間分
按時間的先后來區別,上聯在前,下聯在后。有個時間先后的順序。比如有的是按屬相來的,應該是按屬相排序,上聯的是前,下聯的在后。
不過,現在好多的春聯內容,已經不怎么分平仄了,所以更多會根據意思去分。大部分會按左為上,右為下的順序來貼。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后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后,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后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于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這要從古時候崇尚的方位說起。我們中國古代多以“左”為大位。所以對聯的上聯應當在“左”邊。這里指的左邊,是指背對門臉的時候,以對聯自己的位置為標準。如果以看對聯人的位置為標準,即面對門臉的時候,就是右邊。這里以對聯為方向暫稱。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造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左,下聯在右;如果橫聯是從右向左的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中國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春聯的貼法 傳統習慣,春聯的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如果你一不小心,將上聯和下聯貼錯了。那么,你極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里,容易做錯事,容易與人發生爭執,甚至家庭內部矛盾口舌不斷,類似“貼錯門神”的意思。揮春不能亂貼 一般揮春要貼在“靠”的位置上,這個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背后的意思,例如應當貼在客廳的背后,或是你坐的沙發的背后,或是房間的背后的墻上。還有一種貼法,就是貼在兩側。一般揮春貼在墻上,或門頭頂上。如果貼在門頭頂上,數量要以奇數為吉利;如果貼在墻上,揮春以雙數為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