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有發面、打年糕、貼年畫、貼春聯等風俗,此時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廣東人還有“年二十八洗邋遢”的習俗,今天小編整理了年二十八洗邋遢的由來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年二十八洗邋遢的由來
習俗來源: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據說它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朔到商周時期的“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古籍《呂覽法》中記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秘奧造宅經》也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清代的《清嘉錄》更提示“臘將殘,擇憲書(指歷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年二十八,洗邋遢”,是廣東人的傳統習俗。粵語此句中還有另外的含義,意即洗邋遢還要將一切厄運、霉氣統統隨污糟垃圾掃出門。把這年不好的東西全部掃除后,過新年時人們就可以享受簇新的環境,沐浴在吉祥的氛圍中,節慶天就無需再洗掃,不然會將好運也掃地出門。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了一年的所有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一個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古代的女子,規定到了十六歲就算是成人了,這個時候的女孩子,已經懂得了愛美,知道了穿衣打扮,不再象孩童時期那樣衣著邋遢,不修邊幅。意思就是十六歲的時候再也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了,做人做事都應該像個大人一樣,相當于現在的成人儀式。
1、二十八洗邋遢意為:要集中地沐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2、古代記載:從沐浴先談起,早3000年前,在商時期的甲骨文里,已經有了“浴”、“沐”、“洗”這些字了。當然,這些字有著不同的含義。“浴”是洗澡;“沐”是洗臉,“澡”是洗手洗腳。
3、古代,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也是作為一種禮儀,一種社會公德,而共同遵守著。譬如上朝謁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論語憲問》說:“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推崇禮治的,所以他嚴格遵守,洗好澡再去見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靈。
4、老子也很講究衛生,《莊子·田子方》記載:有一次,孔子去見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著長頭發,簡直不像個人,把孔子嚇了一大跳。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衛生傳統和風俗習慣。古代早有規定,上下身浴巾應該分開的。《禮記#內側》說:“外內不共井,不共浴。”在這里倫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潔衛生的含義。
5、在甲骨文當中有許多單體象形字。它是描繪實物形狀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談到的浴、沐、洗這些有關個人衛生的字,便屬于這一類象形字。就拿“浴”字來說吧,它像一個人,立在盤子里,身和頭上有水滴落下,這說明了一個人正站在“盤子里洗澡”。
發面
漢族民謠有“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前幾日,殺了豬,宰了雞,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都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現在很多人在蒸饅頭的時候,也會順便蒸點小面刺猬和小面老鼠,蒸時先捏出形狀,再剪出鼻子、耳朵、嘴巴、爪子、尾巴以及刺猬身上的刺,最后用豆類點出眼睛,老鼠用綠豆,刺猬用紅豆。有的“小廚娘”還要在刺猬、老鼠背上放一個面制的小元寶以圖喜慶之意。
蒸年糕
年糕是為春節制作的糕就稱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貼窗花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帖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旭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家家戶戶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