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除夕指的是哪一天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2024年小除夕時間是2月8日,臘月二十九,星期四。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地區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民謠稱“二十九 ,蒸饅頭”
二十八做好了發面,二十九就要開始蒸饅頭了,人們盡情發揮想象,把饅頭做成壽桃、小動物等各種造型。在天津大家還會在這一天到喬香閣請中國結,取“喬香納福”之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也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東南戰功第一功”,后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
2、土家族先民貧困,年三十日還要給富人做工,提前過年,以便同家人團圓。
3、舊時每到年關,官軍遍來驅趕百姓,土家人提前過年,吃團圓飯,以便逃生。
4、土家先輩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
1.歷史上的稱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除夕的稱呼一直是“小年夜”。這個稱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據《唐六典》記載:“歲終之夜,謂之小除夕,人家皆宰牲祭祀,燃燭守歲”。可見,唐代的人們認為除夕是小年夜,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2.地域差異
雖然除夕一般被稱為小年夜,但在一些地方,卻有將除夕稱為大年夜的習慣。例如,江蘇、浙江等地的人們,一般把除夕稱為大年夜。這種稱呼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們認為,大年夜代表著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而除夕是這個時刻的前夜,因此也應該被稱為大年夜。
3.文化含義
除夕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除夕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時刻,代表著舊的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以祈求來年的平安和幸福。因此,無論是將除夕稱為大年夜還是小年夜,都無法改變這個節日所代表的文化含義。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在除夕一家人都要回到家長吃頓團圓飯寓意在新的一年能夠團團圓圓,在南北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北方人的年夜飯中,最常見的就是魚和年糕了,這兩道菜都有著非常好的寓意,魚意味著年年有余,而年糕意味著年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