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三月三放假安排
廣西的三月三通常會放假三天。具體日期可能會根據每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建議參考當年的官方公告。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但主要與壯族相關。這個節日在壯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豐富的風俗活動。以下是關于壯族三月三的詳細介紹:
壯族三月三。壯族三月三通常在農歷三月初三慶祝,是壯族人民表達對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的節日。在這一天,壯族人會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如祭祖、唱山歌、跳銅鼓舞、拋繡球等。此外,人們還會品嘗五色糯米飯,這是一種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五色糯米飯,象征著五谷豐登和吉祥如意。
黎族三月三。黎族人也會在農歷三月初三慶祝三月三,這個節日是黎族紀念祖先、追求幸福愛情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會身著節日盛裝,參加各種活動,如祭祀祖先、對歌擇偶、歌舞娛樂和游藝競技等。
漢族三月三。漢族也有慶祝三月三的習俗,這個節日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與紀念黃帝和農耕文化有關。漢族人在這一天會舉行各種活動,如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
總的來說,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其他民族的重要節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和風俗習慣。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在漢族文化圈內,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神話人物西王母乃至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誕辰,因此三月三又是紀念這三人的重要節日。
然而,這些內容大多是三月三這一節日確立后在其內容與功能向復合性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來的。
雞屎藤、薺菜煮雞蛋、五色糯米飯、蒿子粑、春餅等。
1、雞屎藤: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2、薺菜煮雞蛋: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3、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游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愿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5、春餅: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于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并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以后,“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并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