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有什么含義?這個問題或許很難回答,但是一首《常回家看看》我們都是熟知的,唱了這么多年還如此受歡迎,且在每一次歌手傾情演唱的時候,都可以看到父母眼眶中晶瑩的閃爍。我們也常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也許是一種其他人難以言喻的感情,但是對于養育我們長大的母親,我們總會懷著幾分的柔軟。今年的母親節又要到來,來看看母親節的寓意是什么吧!

母親節的寓意是什么
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愛是人類情感世界中的一個奇葩,是真摯崇高而持久的愛。正是由于它的遺傳生息,才有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行;才有了愛-這個世界永恒的主題。
效仿 榜樣,學會尊重父母、關愛母親。每個時代的風云人物,皆是注重孝道、尊重母親的典范。論語中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 別乎?”意思是說,對于父母不僅要“養”,更重要的是要“敬”,否則與犬馬無別。《孟子》中也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
很多學生學習過一些知識后,書本知識直線上升,有的還往往超過了父母,因此覺得自己長大了,把父母的教誨當成“多此一舉”,易強詞奪理,有的甚至出言不遜,缺乏應有的尊敬與禮貌。以古今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尊重父母,在生活中更加的關心父母。
早期的母親節就像西方拜祭眾神之母一樣,屬于女神崇拜,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感恩、紀念母親,中國本土的母親節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盂蘭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對的器皿。合起來的“盂蘭盆”是一種傳說中超度祖先的儀式,也是一個關于中國的母親節來歷的故事:
《佛說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木蓮看到死去的母親在餓鬼道受饑餓折磨,處在一個倒懸的空間,瘦的皮包骨頭。作為一個孝子,怎堪老母受苦,于是他立即以缽盛飯,借神通力量送給母親吃,但其母抓飯,剛送到嘴邊就化成火炭,不能食用。木蓮求助于佛祖,佛祖讓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設盂蘭盆,備百味飲食供養四方僧眾,最終木蓮的母親得到超度。
盂蘭盆節后來也逐漸成為風俗,朝廷和民間都在七月十五日舉行活動,成為國事大典和民間的孝親節,以超度祖宗,報答祖德。因此,七月十五中元節,又可以被稱之為中國的“母親節”。后來,盂蘭盆節才逐漸從孝親節轉變為鬼節。
母親節雖然是個洋節,但是對于中華民族有著“忠孝禮義”的傳統古國來說,尊重母親,孝順母親早就有禮有節。無論是二十四孝中后漢包文芳,為救母親,不怕萬險,給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話:“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還是親嘗湯藥的仁孝聞天下的劉恒,作為一國之君,母后三載病,卻是湯藥必先嘗,更是從國家的層面豎立孝順母親的榜樣。
當今,尊重母親,將中華尊母孝母的美德發揚廣大的事跡更是比比皆是。翻開中國文明網推出的“好人365”欄目。無論是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西口孜村任勞任怨照顧患病多年的母親,13年如一日。每天早上背著母親爬房頂曬太陽,晚上為患病母親暖被窩,對母親的照顧無微不至,他被譽為當代“黃香的47歲的村民陳相鋒。還是為了照顧母親推遲婚期、辭掉工作的“好兒子”彭程,還有年已六旬卻拉板車攜九旬母親看世界的“好女兒”謝淑華,將孤老當成自己母親一樣孝順照顧的“好女兒”劉怡晴,無償贍養失憶老人16年“好兒子”季一山等一個個中國好兒女,他們都用行動為母親節增加了新的內涵和精神。
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愛是人類情感世界中的一個奇葩,是真摯崇高而持久的愛。正是由于它的遺傳生息,才有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行;才有了愛-這個世界永恒的主題。
效仿 榜樣,學會尊重父母、關愛母親。每個時代的風云人物,皆是注重孝道、尊重母親的典范。論語中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 別乎?”意思是說,對于父母不僅要“養”,更重要的是要“敬”,否則與犬馬無別。《孟子》中也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
很多學生學習過一些知識后,書本知識直線上升,有的還往往超過了父母,因此覺得自己長大了,把父母的教誨當成“多此一舉”,易強詞奪理,有的甚至出言不遜,缺乏應有的尊敬與禮貌。以古今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尊重父母,在生活中更加的關心父母。
從身邊做起,學會感恩。古人說得好:”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這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們應感謝這生命 的賜予,這無怨無悔的付出,應該學會回報母親,懂得感恩。一個連對母親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么敢奢望會善待他的老師和朋友呢?國家有難,又怎么敢指望他 為她拋頭顱、灑熱血呢?如果人人都是這么自私自利的話,社會哪里還會有溫情呢?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從關心父母做起,學會善待生命、感謝父母、感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