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怎么來的,大家都不知道,很大一部分人還不知道火把節是什么節日呢?也是,火把節這個少數民族節日只在部分地區流傳,想要被全國人民了解和參與,還需要一些時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火把節的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火把節的習俗有哪些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并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誦經祭火。然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于火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布新,讓火永不熄滅。
民間廣泛流傳的起源是“火燒松明樓”的故事。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之一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企圖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這天,皮邏閣誘召各詔首領到松明樓喝酒,縱火將他們燒死。鄧賧詔主的柏潔夫人早就看穿皮羅閣的野心,勸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詔的威力,不得不去。
柏節夫人知道此去兇多吉少,于是將一只鐵釧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據此認出了丈夫的遺體。南詔王見柏節夫人貌美聰慧,便逼她為妾。柏節夫人假意答應,但回去將丈夫掩埋后,率眾與圍城的南詔兵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火把節起源問題的一個分論則是:“火把節起源的唯一性”問題。在火把節被簡單歸為彝族節以后,一個愚蠢的推論就是:白族火把節源自彝族火把節。這個推論存在的硬傷是彝族內部火把節高度不一致。時間上不一致,地域分布上也不一致。
烏蒙地區的的彝族甚至根本沒有火把節的風俗。所以此推論無法解釋白族火把節在民族內時間內容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特征。有鑒于白族建立的南詔大理國延續500多年對云南的影響,“彝族火把節源自白族”的推論更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
由于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我們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