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過七夕節的呢?七夕節由來已久,是我國最具有浪漫色彩的節日,更是被現在的年輕人譽為“中國情人節”。今天小編整理了古人是怎么過七夕節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是怎么過七夕節
一、七夕斗巧
七夕節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斗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1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2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后,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3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4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5
輸巧
輸巧,七夕乞巧,穿針落人后者為“輸巧”。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祭拜儀式結束后,八仙臺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6
蘭夜斗巧
蘭夜斗巧是一種游戲。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二、祈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三、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四、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借以求子。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四、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廣西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后,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據說在七夕夜,用米蘭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種鮮花泡的七色花水來洗臉,能讓女人更美。
五、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里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紫色情人節:根據紫陽花的盛開時間來說的,紫陽花又稱繡球花,盛開在梅雨季節(夏天開放),因花從盛開到凋零會變很多顏色:有紅藍綠青等好幾種顏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濃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變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陽花,不是因為它善變,是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們快樂,才如此殷勤的變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處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節了。
2023年七夕是幾月幾日:8月22日農歷七月初七星期二
1、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而古人為了更好地“分星”,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后來經過民間的發展,這才有了現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的美麗故事傳說。
2、時間數字的崇拜
因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間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
“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
同時“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所以人們基于對時間數字的崇拜,慢慢地便產生了七夕這個節日。
3、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而所謂的七姐是編織云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傳說是她的誕辰。
所以人們一般在七夕節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同時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
而這個七姐誕,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區即稱為拜“七娘媽”,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生殖崇拜
因為“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里面記載道:“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后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七七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而人們因為生殖崇拜,這才有了后來的七夕節。
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老牛相依為命。無意結識了天上的織女,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妻。
婚后,牛郎織和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擔著-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后來王母娘娘準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于是人間喜鵲飛。 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