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今天小編整理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送燈籠有什么講究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送燈籠有什么講究
正月十五送燈是在元宵節那天晚上,天將黑時,都要去給祖上送燈,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讓他們也有感受到親人的問候和溫暖。具體就是在自己失去親人的墳上,用紙將一根點燃的蠟燭圍住,讓蠟燭自己燃燒,然后放炮燒紙,并磕頭。現代科技進步,許多人就直接買電池帶的小電燈送燈。
(1)在元宵節送燈的時候,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
(2)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
正月十五送燈送幾盞好要依據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來看,一般大多數地區是一座墳上一盞就好了。
1.這天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戶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許在娘家過十五的,更不允許送娘家的燈。只有娘家人絕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兒代為送燈。所以娘家人最忌諱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過十五或送燈,據說這樣會讓娘家人丁不興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觀娘家燈”之說。但媳婦可以送燈,因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沒有出嫁的女兒還是娘家人,可以送燈的。
總的來說,正月十五送燈不能女性送,且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戶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一般一座墳上一盞就好了。
元宵節是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有一部分意見建議將其也設立為國家法定節日,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考慮到目前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不宜再增加,而元宵節距離春節較近,中秋節雖然也與國慶節相鄰,但相比之下中秋節影響更大,因此此次暫不將元宵節增設為法定假日。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關于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