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算是春節期間最后一個比較盛大的節日了,過了今日生活秩序也就恢復以往的樣子,很多人也會選擇在正月十五回來,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在夜里出門猜燈謎看舞龍舞獅,感受熱鬧的氛圍。這一天還有什么需要講究的呢,本篇給大家講講春節元宵節有什么講究。
春節元宵節有什么講究
這一天也是月圓之夜,如果天氣晴朗,就很適合出來賞月。元宵節就是要吃一些傳統食物,例如湯圓,可以自己包或者去購買已經做好的產品回來,煮上一鍋和全家人一起吃,寓意團團圓圓。正月十五也很適宜出門逛花燈,各地都會舉辦形形色色的燈會,大家可以盡情欣賞各種別具匠心,多姿多彩的燈盞。
1.這一天忌殺害動物,雖然過年為了準備一大桌菜,很多人家都會殺雞殺鴨,但到了正月十五需要避開這件事的,所謂萬物有靈,也要給動物們休養生息的時間。
2.十五這天不要讓米缸見底,據說意味著一整年都沒米做飯,這就不大吉利了,可在春節期間多屯些糧食,就不會有這些擔憂了。
3.元宵節還忌諱教訓小孩子,因為若惹了小孩子哭鬧就不大好了,過節就要開心一點,不要傳來哭聲,怕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4.另外不要借錢給他人,該日借款出去,意味著全年都在出借東西,對財運很有危害的。
該節日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為什么有這個稱呼呢,其實來源于一個故事。傳說在漢朝有個叫東方朔的大臣,有天在御花園的井邊救下了一位準備投井結束生命的姑娘,原來,這個姑娘叫元宵,因為思念家人,才出此下策。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大街上擺攤算卦。奇怪的是,每個前來算卦之人都得到了一樣的卦辭,即正月十六火焚身。大家都很驚慌,向東方朔請教解決之法。于是這位大臣提出用湯圓賄賂火神的辦法,就是用大紅燈籠、焰火和鞭炮假裝火災。就這樣,所有的老百姓照著做了,而元宵姑娘也趁機如愿見到了自己的家人。據說元宵姑娘做的湯圓非常好吃,因此也把這一天就叫做元宵節,同時是為了紀念她。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元宵和湯圓的一大不同,在于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
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相傳很久以前,揚州城有段時間大家過得非常慘淡,民不聊生,玉帝見了想派火神下凡將這個城市付之一炬,正月十五那天,火神來到人間后,發現此地的人民十分善良,不忍心觸發火災,于是把這個消息透露給老人,叫她回去在門口懸掛大紅燈籠,老人到家里后將此事告訴給他的兒媳婦,兒媳婦就將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后在這天家家都掛上了紅燈籠。并且四處都是煙花和鞭炮聲,這樣玉帝就以為揚州已經燒掉了,所以民間躲過了一劫。時至今日,便有了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人們想通過慶祝節日,保佑來年紅紅火火。
除了人山人海的燈火,元宵節還有很多熱鬧的活動。例如家家戶戶都會煮吃湯圓吃,到了燈會現場還會有猜燈謎的節目,然后定時絢麗的放煙花。此外街頭巷尾還有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表演。處處呈現著生機勃勃的氣息,因此正月十五一到,代表著春天馬上要回歸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