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新春佳節是很重視的,每一天做什么都要明確的規定,比如正月初一是迎接全新的一年,代表已經告別過去,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正月初一是農歷還是陽歷(最新),歡迎參閱。

凡是初一或十五相關的說法都是農歷,因此正月初一是依據農歷來計算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遵循舊歷,在古代春節的日期并不固定,但在新年的第一天是不變的。據說在三皇五帝時期,帝王帶領百姓祭祀天地,民間也有很多熱鬧的慶祝活動,后來就演變為過春節。而根據我國的歷法來看,農歷是陰歷和陽歷相結合的,陽歷就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就是參考這個,陰歷則是參考了月亮的陰晴月缺,有些月份不一定滿30天,所以農歷中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則只有29天。
1.到了新春佳節,首要的活動就是拜年了,人們會起一大早,攜家帶口去親戚家拜訪,說著吉祥話,開心地聊天。
2.放煙花爆竹也是特色風俗,初一的早上放上一串鞭炮,代表著除舊迎新,屆時街道上此起彼伏的爆竹聲好不熱鬧,而且即使是白天,小孩子也會點著煙花玩耍,寓意紅紅火火迎新年。
3.大年初一各地都會吃傳統美食,比如南方居民喜歡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吃了團團圓圓,而其中的餡有白砂糖,也有黑芝麻,也在祝福未來的日子甜甜蜜蜜。
是傳統的春節,意思就是陰歷年、月、日的開始,也指農歷中的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這個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從古至今,我們都用各種活動來慶祝它,迎接新的開始。
正月初一又叫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
春節(新春,過年),農歷新年,傳統上的“年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也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大年初一忌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破五日再丟棄。
2、大年初一可以睡懶覺,可不要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3、同時大年初一早上忌吃稀飯、忌吃葷食與忌吃藥,古時候窮人才會吃不起飯而吃稀飯,若于大年初一吃稀飯會導致一整年的貧窮,另外大年初一忌殺生,所以也不適宜吃葷食。
4、初一也盡量不要吃藥,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適宜在這一天吃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