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春聯有什么講究嗎
關于春聯有很多的講究。據說桃木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象征吉祥,所以后來的春聯都是用紅紙書寫。除此之外,門心、框對、春條、斗方的春聯都有要求,這比原來的桃符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不再是單純的將畫像畫于桃符上,而是將自己對來年的美好心愿寫在紙上表達出來。
春聯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因此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物叫‘年’,每當過年時它都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發現它害怕紅色,便在門的兩旁,貼上了一對紅紙。這樣‘年’就不敢進村了。于是過年貼對聯的習俗就這樣被延續下來。貼春聯是我國民間的一大習俗,春聯寄寓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祝福和希望。
因為春節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慣用的新歷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年春節的公歷日期總是變化不定。
1、如果上一年沒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
如1999年沒有閏月,故2000年的農歷春節(2月5日),比1999年的提前了11天(2月16 日)。這是因為農歷沒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為354天比公歷少11天。
2、如果上一年有閏月,本年春節要比上一年推遲十九天。
如1982年農歷有閏月(閏4月),1983年春節在2月13日,比1982年春節(1月25日)推遲了19天。這是因為農歷有閏月時,一年的總日數比公歷多19天。
3、春節所在公歷日期為十九年重復一次。
如1981年的春節是在2月5日,19年后的2000年,春節也在2月5日。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 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 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趕邪佞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 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 燒炮竹、燒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 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