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全國普遍要吃臘八粥、臘八面之類應景的食品,但具體到各個地區,總還是會有些不一樣的民間習俗,對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陜西關中臘八節風俗簡介,歡迎參閱。

陜西關中臘八節風俗
西安市
農歷臘月初八,西安地區的人們普遍要吃“臘八粥”或“臘八面”。“臘八粥”用江米、黃米、高粱米、大豆、云豆、豇豆等熬制,一般為早餐食用。臘八粥內煮上面條或面片便是“臘八面”。
咸陽市
興平人講究臘八吃粥,要湊夠八樣東西,如糝子、大小米、大小豆、豆腐、粉條、大肉、青菜、豆芽等。還有一句俗語:“臘八姓張,越吃越香。”長武民謠則說:“雞兒雞兒吃臘八,明天給娃下圪塔(雞蛋)。”
咸陽各地臘八均講究吃粥,但北原以粘米黃豆煮粥,又以大肉、蘿卜、菠菜、芫荽、豆腐等烹調五香湯;南原在粥中雜以斜形面片、麥仁和蔬菜,湊夠八樣,要求當日太陽冒尖前即吃。俗云:“臘八吃早,地里不長草。”
飯后,人們還要用殘粥喂牛、豬、雞,涂抹樹木花草之類,以取吉利。乾縣人愛吃臘八面,內有豆、米、紅蘿卜、豆腐等,要連吃幾頓,意取為不缺吃。從這天起人們開始辦年貨,即“過了臘八聞年氣”。淳化人說“吃過五豆臘八,有錢盡量少花”,告誡人們年節將到,要注意節儉。
旬邑人臘八節家家吃面條,也有的吃麻食面,用臊子湯。當天早晨,男人們黎明即起,紛紛奔向井臺打水,據說誰打上第一桶水,誰來年就會交上好運。吃完臘八面,人們還搬出封存了一年的鑼鼓家伙,用火燎烤后開始操習。“過了臘八,鑼鼓鏗鏘”,“吃了臘八面,一天長一線”,婦女們趕集上會買線,開始給孩子準備新衣過年。
禮泉民間臘月初五有吃“五豆”的習俗。這一天早上家戶戶都要吃五樣豆子煮成的“五味稀粥”,以予祝來年五谷豐登,表示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銅川市
銅川王益區臘八習俗:早晨,吃小米粥燴面條,多用豬肉、豆腐、紅蘿卜、菠菜等作臊子。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謂之“散臘八粥”。銅川地區的農村,還流傳著在臘八節當天不能給幼子、幼女剃頭理發的習俗。
渭南市
渭南人民這一天家家食臘八粥或臘八飯。臘八飯,是以各種豆類特別是豇豆先煮熬,再放入小米、大米、核桃仁、花生米、毛栗子、紅棗等,最后下面片而成。臘八飯不僅人食,而且讓雞狗牲畜也食,甚至涂于樹上,舍于路旁,大作佛事。
在陜西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要吃的是臘八面。陜西富平縣的農家,在臘八節這天釀酒,叫臘腳或酒引子。
寶雞市
寶雞人民過臘八節:早晨,有大肉、蔬菜、瓜果、豆類混摻做粥吃之俗,并將果樹砍些小口,以粥澆之,謂此可使來年果子豐收。寶雞市的隴縣農村,在臘八粥內煮蕎面餃子,俗稱雀兒頭。臘八節當天五更時,當地農民不見日光,敲取大冰塊置放于糞堆之上,俗稱堆球狗。
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原料:雞胸肉100克、糯米100克、玉米30克、青豆30克、胡蘿卜30克、萵筍30克、香菇30克、白蕓豆30克。
調料:鹽、料酒、胡椒粉、香油。
做法:
1、肌肉切小丁,香菇泡發后和萵筍,胡蘿卜切成小粒備用。
2、雞肉粒加入料酒和胡椒粉腌拌一下備用。
3、糯米和白蕓豆用清水浸泡20分鐘,加入少許色拉油。
4、鍋中燒開水倒入萵筍,胡蘿卜,香菇,青豆焯燙一下備用。
5、炒鍋倒油倒入雞肉粒滑炒變色盛出備用。
6、砂鍋中加入清水倒入糯米和蕓豆大火煮開中小伙燉煮40分鐘。
7、米已粘稠加入雞肉繼續燉煮15分鐘。
8、再把萵筍,胡蘿卜,香菇,青豆倒進去攪拌均勻。
9、用湯勺不停攪拌以免糊底,再煮上5分鐘,加入鹽,胡椒粉,香油調味即好。
10、咸味臘八粥完成,可盛出食用。
臘八節是每年農歷十二月八,寓意是祈福、祈求豐收、祭祀先祖等。
臘八節,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本為佛教節日,后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
漢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
在我國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臘八節俗稱“臘八”,時間是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初八,古代人們在這一天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還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另外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 牟尼的成道日,是一個盛大的佛教節日。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 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 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數千年間,臘八節及其習俗在我國民間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時的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