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人們會前往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送上祝福和禮物。拜年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是親自拜訪、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等。在拜年時,人們往往會互相關心、問候、祝福,表達對彼此的關心和感激之情。

傳統節日華東春節習俗
山東春節習俗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膠東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江蘇春節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
安徽春節習俗
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飯后,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年初一清早起床后,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后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浙江春節習俗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于上,點火燃燒,并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春節習俗
廈門人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上海春節習俗
上海年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年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并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大年三十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后,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春節禁忌之禁忌動刀子和剪子
說是“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
春節禁忌之忌動針錢
說是“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
春節禁忌之忌斧子劈木柴
說是“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