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春分時節有哪些常識
春分過后,天氣日漸溫暖,但是仍然會出現寒流的侵襲,即所謂的倒春寒。在這樣惡劣的天氣里,人們需要適時、適當地增減衣物,以免身體受寒著涼,尤其是在疫情期間。
此外,由于春分時也是過敏頻發的季節,很多人都會感覺身體莫名的刺癢,越癢越搔,越搔癢,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紅腫。為了預防過敏,人們應當盡量避免與過敏物接觸,同時也應保持屋內空氣的流通。易過敏人士以及抵抗力較差的老人與小孩,尤其需要注意。
1、春分養生吃春筍
說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筍。春筍脆嫩鮮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來,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筍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其纖維素、蛋白質含量都比較高,而且富含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利尿的作用。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常食有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
2、春分養生吃蜂蜜
蜂蜜也是“吃春”的首選,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暖還寒,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補品。
3、春分養生吃薺菜
吃春菜是春分的習俗,挖薺菜、炒雞蛋,可以去除貓冬積藏下來的濁氣,免于春困。春季補鈣首選蔬菜,非薺菜莫屬。薺菜營養豐富。
1、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后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北京現在的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神(古稱“大明之神”)的地方。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起四百多年,先后有天啟,崇禎,乾隆,嘉慶,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壇親祀。清道光23年(1843年)后“祭日”活動逐漸消亡,至今已中斷160多年。
養生建議,春分時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
2、立春蛋
據說,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后來漸漸演變為一種祈求好運的傳統。
想成功“豎蛋”,可以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嘗試把它在平面桌子上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人解釋,這跟“春分”地球地軸呈66.5度傾斜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有利于“豎蛋”。據說立穩的雞蛋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可保持十幾天不倒。
3、吃春菜
在嶺南的一些地區,春分之日還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們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民間還有一則順口溜對此記述:“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春分到來之際。面對萬物萌發,人們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了。
4、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間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1、晝夜平分
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所以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時長都是一樣的,白天喝黑夜都是12個小時,這種情況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會出現。
2、季節平分
春分名字的來源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平分了春季,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剛好將春季一分為二。
3、雨水充沛
春分一到,各地降雨量明顯增多,我國多地的氣溫已經超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所以春分還是是農耕的重要時節。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節,農歷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