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對聯貼反了有什么大忌嗎
以前最多講究的時候,貼反了人們認為是不吉利,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恭敬嚴肅的事,人們春節貼對聯只是圖個喜慶,現在慢慢的沒有這些說法了,更談不上大忌,所以貼反了也沒什么。以前貼對聯也有講究的,橫批從左開頭的話上聯也貼在左邊門框上;如果橫批從右開頭,上聯也要貼在右門框。不過現在沒那么多講究了,上下聯貼哪邊都可以了,只要不是倒著貼,否則就叫人怡笑大方了。
年關將至,有著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就是其中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 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 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 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 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 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 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 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發展歷史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為農歷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發展歷史”、“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于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歷的)年節稱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茶、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茶、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桃符”即為現在春聯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