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爺的歷史原型是什么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張單的農夫,成年之后與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相識,后來兩人結合并生下了6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張單對妻子沒有生下男孩一直耿耿于懷,一天妻子因瑣事發生爭執,隨后張單脫口而出,說妻子失責沒有給自己生下男孩。妻子覺得委屈就選擇了離家出走。臨走前,張單很想挽留住妻子,可是自己自尊心太強沒有主動挽留,就這樣,妻子之后再也沒有回家。張單的妻子流浪到一戶老婦家住處,被老太太收留為養女。其實這位老太太無兒無女但家境殷實,幾年之后,老太太去世將所有家產全部留給了自己的養女。而此時的張單帶著六個女兒,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加上自己日夜思念妻子,張單決定將房子和土地全部變賣,然后帶上孩子去找自己的妻子。
找了很久,身上的盤纏也花得差不多了。一天,張單流浪到妻子家門前。妻子一眼就認出了他,悲喜交加。但為了不傷丈夫的自尊,并沒有及時相認,而是讓下人帶著他們到廚房用飯。用完餐之后,張單認出了這家的女主人就是自己的妻子,羞愧難當的張單,覺得顏面無存,一頭撞死在了灶臺上。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出于對張單的同情,就派他做了灶神,掌管廚房事務和監督夫妻之間的對話,化解夫妻矛盾。后來灶神的職責越來越大,干脆家庭里的所有事都要管,且每年向玉帝匯報一次。據說灶神向玉帝匯報工作的時間正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于是人們在這一天紛紛祭祀他,為他送行。有趣的是,在祭祀用的貢品中,有的地方會多放一些糖類食物,稱灶糖,目的是用糖來粘住灶神的嘴,不讓他在與玉帝面前打小報告。
《酉陽雜俎·諾皋記》記載,灶王爺名叫張單,妻子丁香孝順公婆,一家人其樂融融。
后來張單經商發了財,移情別戀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進門的海棠好吃懶做,還不小心燒光了家產,丟下張單改嫁他人。
張單只好流浪乞討,臘月廿三,他無意中討飯到丁香家。被認出后羞愧難當,一頭鉆進灶門里,死了。
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為灶王。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p>
攜手共過患難,經過風風雨雨磨難的妻子是最為珍貴的,不能拋棄。
廿三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后,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
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肮苋俗≌?。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灶王爺的民間傳說: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后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送灶”之時,要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紙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天甜甜嘴,上天說好話,入宮降吉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灶王爺的地位非常重要,每年的除夕夜必須給灶王爺上供,以求來年平安,豐收。灶王爺的名字因地域、民俗而有所不同,又稱“灶神”、“灶君”、“灶公”、“爺爺”,等等。在江蘇、浙江地區,灶王爺被稱作“灶爺爺”,在廣東被稱為“紫竹真人”,在四川叫“神仙關圣人”,在湖南叫“大管仙人”等等。總之,無論是哪個名字,每年的除夕夜都有著獨特的慶祝儀式,表達人們的敬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一位家庭神明,他主要掌管以下幾個方面的事務:
家庭生活: 灶王爺被認為是家庭的庇護神,他的主要職責是保佑家庭安寧、幸福和繁榮。在中國的家庭中,人們通常會在灶王爺面前擺放食物和祭品以示尊敬。
飲食安全: 由于與火有關,灶王爺也被視為食物的保護神。人們相信他可以保佑食物的安全,確保食物不被污染或受到其他不良影響。
報告人間情況: 傳說灶王爺是上天的監察員,負責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每一戶的善事和惡事。因此,人們通常會在灶王爺升天之前,黏住他的嘴巴,以免他說出家庭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