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節期為農歷五月初五。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節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屈原的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并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
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尸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午”是陽性,古人認為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所以端午當天有取“午時水”的說法,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所謂“打午時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左右到井里打水。在古人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的,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走好運。在臺灣家家戶戶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1、忌惡日,小孩兒“躲午”
五月在風水習俗中稱為“惡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為“重五”,是惡上加惡,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節這天有“躲午”的習俗,沒有滿周歲的小孩必須送到外婆家驅兇避禍。
2、忌丟香包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著佩戴香包的習俗。而且對于孩子們來說,如果是佩戴了香包的話,那么在這天里是不可以丟失的。民間有一個說法,如果當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見了,那么就可能在這一年里遇到災難。而等過了端午節之后,孩子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順手扔到河里,這樣就可以避災。
3、忌戴大紅大紫的珠寶
紅色寶石往往非常喜慶,在端午緬懷先人這樣的節氣就不是很合時宜了。紅碧璽、紅寶石、石榴石、紅紋石、南紅瑪瑙等紅色的玉石珠寶,還是盡量不要佩戴。在中國傳統中,紫色是非常尊貴的顏色,也總是被看作帝王之氣,能夠震懾四方。這樣看來,平時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時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寶。
4、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端午這天是忌游泳的,尤其是那些曾經有人淹死過的地方。民間認為端午節這天,很多溺死鬼都會回到陽間找替身,所以要把粽子丟到水里,與他們分享,讓他們不要找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