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各地傳統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中秋節各地傳統風俗
廣東省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中秋還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系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山東省
慶云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
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
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帶學生攜禮物給老師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江蘇省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之于市街,直至十七日。
安徽省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還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 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廣東很多地方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在海南的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里,至今民間有扎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客家風俗中有在元宵節前后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放孔明燈,竹扎紙糊氣油桶樣子的大燈,頂部和周圍密不透風,底部敞開,燈中橫桿上放置浸滿油脂的破布或棉絮,一個負責點火,四人分壓四周,燈內空氣燃盡便騰空而起,隨風飄蕩,人們觀賞引以為樂。
海南的天燈,與內地的天燈(又稱“孔明燈”)有所區別。在海南東部許多村落,中秋節放天燈是這些村落或者某一宗族迎月、賀月的重要儀式。
飲酒,是伴生于賞月的另一習俗。中秋節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代,漢朝的天子在八月里要飲用釀制工藝及其復雜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臺觀月、飲酒對月的活動,《天寶遺事》就記載了熄滅燈燭在夜色之下進行的“月飲”。
宋代太宗時,正式確定農歷八月十五位中秋節,《東京夢華錄》中曾記錄過背誦汴京中秋節的盛況,而《夢梁錄》則記載了南宋臨安中秋的熱鬧。到了明清,祭月、賞月、飲酒之風沿襲不斷。清代中秋節,人們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時至今日,中秋節賞月和飲酒更是必不可少。
傳說在中國漢朝的時候,有一個皇帝被反對他的兵士追殺。他和一些保護他的衛士逃到一座山上。山上沒有糧食,皇帝和衛士們餓得頭暈眼花,全身無力。這時,追兵在山腳下到處放火,想把山上的皇帝活活燒死。忽然,天上烏云密布,不久就下起一場傾盆大雨,結果把火給滅了。
皇帝和衛士們都慶幸自己沒被燒死。這時,大家嗅到一陣陣的香味,連忙張望查看,發現原來山地里種了許多小芋頭。它們被大火烤熟了,發出了陣陣的香味。衛士們趕緊把它們挖出來,填飽了肚子。
衛士們吃飽后,勇敢地保護著皇帝,把追到山上來的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皇帝終于平安地回到皇宮去。這天正巧是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皇帝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就在每年的中秋節大事慶祝,還特別請所有的人吃小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