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南方小年傳統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南方小年傳統習俗
撣塵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從從黎明即起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把不好的都掃掉。
祭灶
小年也叫祭灶節,在這天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祭灶節就是怎么由來的。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秩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為了讓灶王在玉帝面前光說好話,就像嘴巴抹了蜜一樣。
吃米餅、年糕
在過小年的時候其他地區也有做米餅的習俗如:廣西武宣、桂平等地區,用糯米、花生、芝麻、白糖制成,有“團團圓圓”的寓意。還有做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在南方過小年很多地方做年糕。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后,實行了。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里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小年又稱祭灶節、灶王節,掃塵日。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則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把兒子當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平日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吩咐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走路的人,兩人越說越熟,閑談之中,老漢得知此人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的人慷慨應允,囑咐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假裝得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里。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驚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見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的人,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就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