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相對于春節大年而言,因各地習俗不盡相同,小年具體的日子也略不相同:大部分省份,特別是廣大的北方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小年是怎么來的呢?人們過小年的風俗習慣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年的來歷和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年的來歷和習俗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3]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4-5]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4]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里搗窮了。
臺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小年的來歷和習俗
關于小年民間有個說法“北三南四水五”,也就是說小年在南方和北方并非同一天,北方臘月二十三稱為小年,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水五”指的是船家將臘月二十五定為小年。小年是因為一個民間傳說而來。
傳說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又稱祭灶節。在鄒洪濤老師的講解下,大家才知道小年這天要祭灶,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據說這樣灶王爺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小年又叫“祭灶節”,主要來源于灶王爺的傳說。其主要講述了灶王爺會在臘月二十四日這天上天庭述職,人們為了能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于是就在這天祭拜灶神。
同時,也希望灶王爺可以將天上神明們的祝福帶回來。所以,小年主要就是祭祀和掃塵,是在為過年做準備,也是在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