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萬圣節的時候,有很多習俗活動,來慶祝節日的到來,那么在萬圣節有什么風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萬圣節有什么風俗活動
不給糖果就搗亂
萬圣節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杰克燈”跑出去玩。“杰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后,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涂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涂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于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圣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歐洲傳統上認為萬圣節是鬼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也就是每年的七月半)類似。萬圣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圣夜扯上關系的事物有鬼、食尸鬼、黑貓、貓頭鷹、精靈、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學怪人。所以說把萬圣節這一天稱為“鬼節”一點也不為過。
萬圣節的由來:宗教祭祀。關于萬圣節由來的,版本繁多,流傳較廣的是:兩千多年前,歐洲的_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HALLOW”即圣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后,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萬圣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前一天的夜晚最熱鬧的時刻,萬圣節當日小孩會裝扮各種鬼怪逐戶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搗蛋,萬圣節來源于古西歐國家,在德魯伊特人的信仰中,11月1日是新的一年。
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有一個祭奠亡靈重返人間的節日,比如西方_的“萬圣節”(Halloween)、墨西哥的“亡靈節”(DíadelosMuertos)、奧地利的“全亡靈周”(Seleenwoche)。
以及中國的“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這個節日也在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傳入飛鳥時代的日本,與當地習俗結合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盂蘭盆節”。
11月1日除了萬圣節之外,還是古羅馬一個重要的節日,叫波摩娜節。波摩娜是“果樹之神”,掌管所有果樹的生與死、豐收與欠收。羅馬占領凱爾特之后,也把波摩娜節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萬圣節吃蘋果的習俗。
蘋果的豐收期臨近萬圣夜,所以蘋果也是萬圣節期間不能缺少的應節食品,人們最常吃的是焦糖蘋果,蘋果的外面裹上一層糖衣,再沾上果仁、棉花糖等等小零食,它是從萬圣節到圣誕節期間最流行的節慶食品,另外,用蘋果制成的熱蘋果酒也這個期間最受歡迎的飲品。
當時在萬圣節,最流行的一種占卦是讓未婚的年輕人去咬住漂在水上或掛在繩子上的蘋果。這有些類似于婚宴上仍然盛行的拋花束傳統——第一個咬住蘋果的人將是下一個結婚的人。
另一個傳統是,讓一位年輕女子點著蠟燭,在鏡子前削蘋果。在她削蘋果的時候,她未來丈夫的模樣就會被占卦出來,并顯現鏡子里。削蘋果也是一個預測壽命長短的方法。如果您能削出一根很長的蘋果皮,您就會長壽。
萬圣節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
萬圣節的起源
。萬圣夜已經變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許多玩家都以極大的熱情來慶祝這一節日。萬圣夜在11月1日的前一夜,其實是贊美秋天的節日,就好像五朔節是贊美春天的節日一樣。
古代高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祭司--德魯伊德有一個贊美秋天的盛大節日,從萬圣夜后午夜開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他們認為,在那天晚上他們偉大的死神--薩曼會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這些惡鬼要受到托生為畜類的'懲罰。當然,只要想到這種鬼魅的聚會,就足以令當時那些頭腦簡單的愚民膽戰心驚的了。于是他們點起沖天的篝火,并嚴密監視這些惡鬼。
萬圣夜到處有女巫和鬼魂的說法就是這么開始的。至今在歐洲某些與世隔絕的地區還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如今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圣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于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僅僅用來贊美秋光,而是讓它變成一場真正的“狂歡”。而臉譜化妝是萬圣節傳統節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