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象征冬季來臨的節(jié)氣,也是一年中氣溫下降速度最快的時節(jié)。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農(nóng)民伯伯結束了一年的田間勞作,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立冬的簡單介紹,還有立冬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立冬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
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
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qū)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xù)入冬。
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jù)統(tǒng)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fā)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這一年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huán)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jīng)向環(huán)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1、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2、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tǒng)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jié),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
南方地區(qū)
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潮汕地區(qū)
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jīng)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北方地區(qū)
在北方,立冬的規(guī)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據(jù)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jù)稱叫“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xiāng)。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在當?shù)卮盍艘粋€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xiāng)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立冬時節(jié),太陽到達黃經(jīng)225°,地球位于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從氣候上說,意味著風雨、濕度、氣溫等,自秋季向冬季轉變的節(jié)點之上。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xù)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xù)降低。
“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和萬物收藏的意思。這個時候,大部分地區(qū)秋季的農(nóng)作物都已收割完畢,需要進入儲藏階段。天氣逐漸寒冷,動物們也開始準備過冬的食物,尋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穩(wěn)地度過一個冬天。
為此,立冬的含義,就是冬季開始、萬物收藏的意思。
左河水《立冬》:“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四處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備收藏”。
作者通過寫實的手法,描寫了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立冬節(jié)氣情景。尤其是,對人們抓緊進行農(nóng)作物的收割收藏,及建設水利、農(nóng)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