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節又名大年夜,大人小孩都很期待新春的到來!你了解過除夕的起源是什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除夕節的由來是什么,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除夕的起源是什么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送神:通常自農歷十二月廿四日這天所送的是“灶君”、“太歲”還有在人間的眾神,回天庭述職,所準備祭品較豐富,有茶果牲禮,后來俗傳送“灶君”。
蒸糕(炊粿):通常十二月廿五日、廿六日開始蒸過年的糕點,傳統口味有甜、咸,有以下幾種:甜粿(甜年糕)、發粿(發糕)、菜頭粿(蘿卜糕)、芋粿、包仔粿,甚至是紅龜粿等
辭歲:除夕當日午后,各家張燈結彩,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神明與祖先(有些人會先祭拜玉皇大帝),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長年菜”。
貼春聯:春聯又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春聯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后來則用紙畫門神,也有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及福符門錢。春聯是一種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常見:“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春風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懷”。
貼年畫:通常在中國大陸地區較盛行,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貼窗花:在華人民間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掛燈籠:華人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1、福字不能倒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么,務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掃地、灑水、隨地便溺。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于人。
4、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5、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
6、忌說不吉利的字眼。
7、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余”。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余。
最早提出“除夕”這個詞是在西晉周處所撰著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中出現,說起除夕,作為一年年尾的節日,起源于上古時期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的風俗。
除夕這天,是農歷一年里的最后一天,取名為“歲除”。其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即將更換新歲;而夕指的是夜晚。所謂的“除夕”就是指這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但是后來,人們直接將大年三十這天稱為“除夕”,多與除夕的年夜飯和守歲等習俗有關。無論是身在多遠的地方,除夕這天都是要趕回家團圓的,而家里的人就會從早上開始準備年夜飯等。
在白天的時候,人們要在家門兩旁貼上春聯,還會在窗戶上貼年畫、窗花、福字以及燃放炮竹、祭祖、掛燈籠等。總之,人們在這一天會很忙,并且到處充滿了喜氣洋洋的氣氛。
除此之外,年夜飯和守歲是除夕這天最重要的兩個風俗。一般來說,年夜飯上的菜很有講究,都有著很好的寓意;而守歲也不只是單純的不睡覺而已。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后出來,半夜后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