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孩子們最興奮的事情就是能夠收到長輩給的壓歲錢,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為什么到過年的時候能夠收到壓歲錢。其實關于壓歲錢,我們民間有很多傳說,對于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壓歲錢的來歷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吧!
春節壓歲錢的來歷是什么
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歲尾之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贈予晚輩,有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壓歲錢”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傳說有人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此保護孩子免受“祟”的驚嚇,因此得名為“壓祟錢”。還有另一種說法為“壓驚”。傳說古代有一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之后就會在夜里出現為禍人間。人們最開始用食品來安慰在驅趕“年”時受到驚嚇的孩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朝便有了“壓驚錢”一說。
壓歲錢最開始并不是真的給錢,而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征性東西,以起震懾作用,隨著長輩在過年時包一塊大洋給子女的情形出現,壓歲錢的意義才發生重大改變。從此以后,壓歲錢辟邪驅魔的說法逐漸演變成了希望晚輩步步高升等美好勵志的寓意,希望晚輩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1、壓驚: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展為“壓歲錢”。
2、避邪:漢族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兩個都是過年。過年是指春節,春節俗稱“年節”。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年節習俗之一,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范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制錢與一般通行錢兩種。特制的壓歲錢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后,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