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是很講究趨吉避兇的,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而現在的一些春節習俗也還保留著這種傳統的影子。那么,貼春聯有什么由來和寓意呢?又有什么講究和忌諱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對聯的起源是什么吧!
對聯的起源是什么
春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來。桃符起源很早,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見,最初的桃符是用來驅除鬼怪的,也就是所謂的鎮鬼靈符。后來,人們便延續了這種風俗。
桃符開始演變成春聯,源起于五代十國時期。據史書中的記載,后蜀主孟昶曾經令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張遜寫完后,蜀主一看,不對仗,便提筆寫道:“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
但是此時,文獻里并沒有出現“春聯”的字樣,人們依然稱之為桃符。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保留著掛桃符的習俗。宋王安石詩云:“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足見新年懸掛桃符,已經風行。隨著紙張的出現,人們便將厚重的桃木板換成了輕便的紅紙張。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聯”的身份亮相。
當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檢查好春聯的完整程度,不要出現破損或污漬,否則反而會導致家中破財,不利于家運興旺。一旦春聯出現破損或污漬的時候,我們最好將春聯燒掉,不要再繼續使用或者贈予他人了,否則同樣是不利于我們未來的運勢發展的。
左右聯勿貼錯
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念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忌提前或延后
貼春聯的時候也是有良辰吉日的講究的,按照民間流傳的習俗來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是要選擇在除夕夜白天貼的。如果我們提前一天貼,那么那一天恰好就是絕日,反而會招來災禍;如果我們延后一天貼,那么又體現不出來驅趕邪佞化煞、興旺家運的作用。
忌過年期間揭下
當我們在貼好春聯后,就要考慮揭下春聯的時間了,在民間流傳的風俗里,一般我們都是等第二年再揭下去換新的,但因為各地民俗不一定相同,有的要在過年以后就揭下來。不過大致上講,各地家庭都不能在過年期間揭下春聯,否則會導致財運受損。
春聯要怎么貼
古人寫字看書習慣由右及左,所以傳統貼春聯也是從右往左,就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這個具體要看橫批,如果橫批是從右往左的順序,那么貼春聯也是從右往左。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趕邪佞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