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第十三個節氣,預示著秋季的開始,時間為每年的每年8月7日或8日,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歡迎閱讀!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初侯涼風至
立秋后,我國地區的風向改為偏北風,氣溫也逐漸降低,人會感覺到空氣中的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
這個時候白天的溫度還是很高,到了晚上溫度降低形成一定的溫度差,所以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露珠附著在植物上面,這就是白露降。
三侯寒蟬鳴
立秋時候是蟬的高度繁殖期,食物充足,溫度合適,會聽到整天的蟬鳴聲。
立秋節
立秋節又叫七月節,從立秋之日開始。這個習俗從周代就存在,當時是天子攜群臣進行祭祀,到了宋代就是男女戴著秋葉、食赤豆的習慣。現在一般都會在立秋左右的時候用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或者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在此會上可以任意交易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再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人一旦瘦了肯定就需要補,立秋過后氣溫下降,人的食欲開始增加,機會做各種樣式的魚肉來貼膘?!百N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
啃秋
所謂的啃秋就是買來西瓜吃。我們往往在農村里能看見三五成群的人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摸秋
我們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而在這天夜里未婚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1. 貼秋膘:貼秋膘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肉,寓意著夏天瘦了,立秋之后要補回來。人們認為,經過一整個夏天的清淡飲食,胃口變得更好,所以需要在立秋這一天吃肉來調理身體。
2. 摸秋:摸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晚上摸南瓜、摸涼席等,寓意著可以祛除暑氣,迎來涼爽的秋天。人們相信,摸南瓜可以讓家庭和睦,摸涼席可以帶來清涼舒適的睡眠。
3. 食秋桃:食秋桃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桃子,寓意著長壽健康。桃子富含維生素C和E,有益于健康。人們認為,立秋吃桃子可以祛除疾病,帶來好運。
4. 咬秋:咬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寓意著可以免除腹瀉。由于立秋時節氣候干燥,人們容易上火,所以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
5. 迎秋:迎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祭祖神、祭品等,寓意著對祖先的敬仰和對秋季的祈福。人們認為,立秋祭祖可以保佑家庭平安、五谷豐登。
立秋時節,氣候開始逐漸轉涼,天氣逐漸變干燥。由于夏季的高溫多雨,秋季的干燥和涼爽會讓人感覺格外舒適。在立秋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漸降低。此外,立秋還意味著農作物即將進入重要生長期,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逗鬂h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